众力资讯网

11月3日,中方正式宣布将于2025年11月10日至2026年12月31日对瑞典

11月3日,中方正式宣布将于2025年11月10日至2026年12月31日对瑞典免签,实现了中瑞关系某种意义上的破冰或者突破。那么,这意味着欧盟对中国免签更近了一步吗?   不少人第一反应是“欧盟大门要开了”,但这事儿得先掰扯清楚两个关键点。其一,瑞典这波免签并非“独一份”的特殊待遇。外交部的消息显示,在此之前,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十多个欧盟国家已经享受着中方的单方面免签政策,期限还一路延到了2026年底。瑞典只是加入了这个“欧洲免签朋友圈”,算不上撬动欧盟整体政策的支点。   其二,欧盟的签证政策从来不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路数。欧盟内部有27个成员国,签证事务尤其是申根区政策需要各国协商一致才能推进。   瑞典虽然是欧盟成员国,但在对华问题上一直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它和中国在环境技术、绿色能源等领域合作基础深厚,这次免签更多是双边关系的自然延伸。之前匈牙利、奥地利等国也拿到了免签待遇,欧盟层面也没跟着有任何松动。   再看欧盟这边的实际动作,就能更明白其中的距离。截至目前,欧盟没有任何官方文件提及要整体对中国开放免签。反倒是成员国各自为战,有的跟着享受中方免签红利,有的还在观望。   这背后是欧盟内部的分歧——一些国家看重和中国的经贸、旅游合作,比如比利时企业就盼着免签能带动商务往来;另一些国家则抱着谨慎态度,在相关政策上迟迟不松口。   从过往的经验也能看出端倪。2024年3月中方对瑞士、匈牙利等6个欧洲国家开放免签时,旅游平台的搜索量直接涨了近4倍,匈牙利还主动加开了直飞航班,合作热情很高。   但这些热闹场景都局限在双边层面,欧盟委员会始终没表态要把免签范围扩大到整个联盟。瑞典这次的情况,本质上和之前那些国家没区别,都是中方单方面释放的开放信号。   更关键的是,中方目前对欧洲国家的免签大多是“单向奔赴”。中国和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互免签证协定少之又少,大部分是中方单方面给便利,对方并没有对等开放。欧盟内部有一套自己的签证评估体系,涉及移民风险、双边人员流动规模等多个指标,要满足所有条件才能推进整体免签,这个过程向来缓慢。   当然,瑞典免签也不是毫无意义。它能进一步带动中欧之间的人员往来,毕竟瑞典游客对中国的文化、建筑类旅游产品兴趣浓厚,免签后肯定会有更多人愿意过来。而且欧洲多国人士都认为,中方扩大免签范围彰显了开放决心,这种氛围或许能慢慢影响欧盟的决策。   但要说这就意味着欧盟对华免签“更近一步”,确实有点乐观了。欧盟的政策协调向来复杂,单靠一两个成员国的免签案例,很难撬动整个联盟的机制性变化。中方对瑞典免签,更多是中瑞双边关系的突破,和欧盟整体政策调整是两码事。   总得来看,这波操作更像是中方“精准滴灌”式的开放,先和合作意愿强的国家搞好关系,慢慢积累共识。至于欧盟整体免签,还得等欧洲内部先达成一致,这恐怕还需要不少时间。   来源:环球时报 【外交部:中方将于2025年11月10日至2026年12月31日对瑞典免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