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楼市的10月,终究还是辜负了“金九银十”的名号。
成交面积环比走跌,新增供应缩水,最能反映真实行情的网签数据,更是甩出了年内成色最淡的一张答卷——截至11月4日,10月开盘的所有项目里,连一个网签率破90%的都没有,表现最好的也才64%,网签率能超过50%的,满打满算就2个。
一边是热门盘靠着地段、产品的硬实力勉强撑着热度,一边是冷门盘扎堆打折苦苦求生,市场分化早就不是“有差异”那么温和,而是彻底撕裂成“冰火两重天”。
01、网签速冻:热门盘都撑不住,上半年盛况难再寻
10月的网签数据,肉眼可见地回落。截至11月4日,10月开盘的所有项目里,尚无一个网签率超过90%,表现最好的也仅达64%,网签率突破50%的项目更是只有2个。
这成绩,和今年上半年的火爆比起来,反差实在刺眼:要知道5月还有7盘网签率超90%,2盘超80%,热门盘几乎“开盘即网签”;6月更夸张,1盘直接100%网签售罄,5盘超90%、2盘超80%,爆款扎堆的盛况还历历在目;7月、8月就算进入传统淡季,也各有2盘网签率冲过80%,核心项目的底气还在。
所谓的“金九银十”,终究是成色不足。上海楼市正在经历的,是一场清晰又直白的降温周期。
具体到项目上,10月网签表现最好的尚园,算是淡市里的一匹“黑马”。10月12日开盘推售44套房源,靠着精准的产品定位和过硬的板块优势,开盘当天去化100%。但即便火成这样,截至11月4日,它的网签率也才64%——放在上半年,这样的项目大概率开盘一周内网签率就能轻松破80%,根本不用等这么久。
排在第二的高福云境,认购时的数据也很漂亮。10月18日入市,125套房源吸引了190组认筹,认筹率高达152%,连总价1.3-1.7亿元、近600㎡的25套超级大平层,开盘首日都被一扫而空。可这份热闹没延续到网签环节,目前网签率才58%,远不及上半年热门豪宅的网签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10月不少认购率超100%的热门盘,网签率都没冲破70%。要知道,今年上半年,热门项目认筹后“连夜签约”是常态,开盘一周内,网签率动辄80%以上。
如今这种“认筹热、网签冷”的反差,恰恰说明购房者的心态彻底变了。就算看好项目愿意先认筹,到了签约这步也会格外谨慎,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果断。毕竟在市场下行期,签约就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多观察、多对比、多掂量,成了购房者的共识。而这份普遍的谨慎,也直接拉低了整个10月的网签速度。
02、15盘网签不足10%,3盘挂零
与热门项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截至11月4日,10月开盘中,有15个楼盘网签率不足10%,其中3个楼盘更是网签挂零。
还有个值得留意的情况:灿耀晶萃173从10月18日开盘至今,始终查不到网签数据。据悉该项目共推出41套房源,并未采取摇号模式,而是直接开盘选房,这样的网签空白状态,也让项目的真实去化情况多了层迷雾。
15个网签率不足10%的楼盘中,有4个是首次入市的全新盘。位于静安西藏北路的悦97,10月25日开盘推出97套房源,吸引了74组客户认购。最新数据显示,项目仅完成9套网签,网签率低至9%。
作为头部中介贝壳在上海的首个入市项目,贝涟C1的市场表现格外引人瞩目。贝涟C1位于奉贤新城板块,10月26日开盘推出144套房源,吸引88组认购。为了打造“开门红”的现象,开发商给出的优惠力度堪称“内卷天花板”:不仅有95折购房优惠,开盘1万元就可以买车位,甚至推出“7天无理由退房”政策——这在上海新房市场极为罕见,足见其急于成交的心态。
开发商更是官宣“开盘当日售出81套”,看似去化超五成,结果网签数据直接“打脸”:开盘10天后,项目仅完成10套网签,网签率低至7%。更有消息爆料,该项目实际成交仅有40多套。
奉贤金汇板块的天和尚海荟庭,更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滞销命运。项目早在2024年7月2日就已过会,却迟迟未入市,直到10月9日才正式取证开盘,中间搁置近16个月,显然是开发商对市场没信心。最终,项目350套房源仅吸引52组认购,认筹率不足15%,截至目前仅完成13套网签,网签率低至4%。
比网签率不足10%更惨的,是3个网签量为零的项目。
宝山顾村板块的中建山水雅境三期原定10月10日开盘,推出164套房源。然而在开盘前一日,项目官微突然公告称,因“开盘物料制作及搭建问题”,经房管局同意暂停摇号及开盘活动。然而蹊跷的是,上海网上房地产仍显示该项目开盘时间为10月10日,164套房源均处于可售状态。
金山亭林板块的华纺棠樾继续面临去化难题。项目所在的金山板块,向来是上海新房市场的“去化洼地”,区域内新房库存积压严重,即便在市场热度高的时候也难有起色。如今进入淡季,购房者更倾向于选择核心板块、配套成熟的项目,像华纺棠樾这样的远郊盘,自然无人问津,网签为零毫不意外。
嘉定南翔的时代之城于10月26日开盘,推出58套房源,认购期间仅收获17组客户,该项目多次开盘后消耗了大量购房者,后续需求无法跟上,认筹率也在逐步下降。
写在最后:
10月的上海楼市,与其说是淡季,不如说是市场回归理性的必然。供应端乏力的背后,是开发商对市场的信心不足;成交端低迷的之下,是购房者浓厚的观望情绪。
而这种极致分化的格局,更在反复说明一个道理:楼市早已不是“闭眼买就能涨”的时代。核心板块、有性价比的项目,依然能吸引购房者买单;但位置偏远、配套不成熟、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楼盘,哪怕靠优惠、造噱头,也难掩去化难题。网签数据的滞后性,或许能掩盖一时的冷清,但终究藏不住真实的市场需求。
接下来的上海楼市,大概率还是这样“冷热不均”的模样。没有普涨的行情,也没有全盘的冷清,只有价值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