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有这么一种说法,说华人如果和白人结婚,不出三代,基本就看不到华人的模样咯,这话还真有些道理啊,英伟达老板黄仁勋,他是地道的华人,而他的太太洛丽是一位美国白人。作为混血的子女,至少应该有一位像华人吧,然而看看黄老板的这对子女,不要说黄老板的孙辈,就是这第二代,你都很难看到华人的影子喽! 从遗传学角度来说,这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像控制眼睛颜色和头发颜色的基因,当华人与白人结合后,基因就开始重新组合。如果从白人一方继承了控制浅色头发和浅色眼睛的显性基因,那么在后代中,黑发黑眼的特征就可能会逐渐弱化。 先说说黄仁勋的家庭情况,他和洛丽结婚多年,育有一儿一女,儿子黄贤宇、女儿黄艾琳。从公开的家庭合照来看,两个孩子的外貌更偏向母亲这边。 儿子有着深邃的眼窝、高挺的鼻梁,发色是浅棕色,皮肤白皙,笑起来时的面部线条柔和,和黄仁勋的东亚人轮廓差异明显;女儿则遗传了母亲的蓝灰色瞳孔,眉骨突出,嘴唇较厚,若不特意说明,很难让人联想到她有华人血统。 这种外貌特征的偏向性,其实能从遗传学角度找到解释。人类的外貌由多组基因控制,比如肤色由黑色素细胞活性基因决定,眼型受眼裂长度、眼睑褶皱等基因影响,鼻梁高度则与鼻骨发育基因相关。 华人与白人的基因差异较大,在混血后代中,白人的显性基因往往更容易表现出来 —— 比如高鼻梁、深眼窝、浅色毛发等特征的基因多为显性,而华人常见的窄眼裂、扁平鼻梁等特征基因多为隐性,隐性基因在杂合子状态下很难显现,这就导致第一代混血子女的外貌更容易偏向白人。 黄仁勋子女的情况并非个例,不少跨种族婚姻家庭都有类似现象。比如好莱坞演员刘玉玲,作为华人,她与法国白人丈夫的儿子,外貌上几乎看不到东亚人特征,金发碧眼的模样更像欧洲小孩。 再比如新加坡华裔企业家郭鹤年的孙子,因父母一方是英国白人,第三代不仅外貌完全西化,连语言习惯都更偏向英语,对中文的掌握程度远不如祖辈。 从公开资料来看,黄仁勋的子女目前都生活在美国,社交圈和生活环境以西方为主,日常穿搭、妆容风格也偏向欧美审美,这进一步弱化了他们身上可能残留的华人外貌关联。 比如女儿黄艾琳出席科技活动时,常以淡妆搭配欧美风服饰,发型是蓬松的波浪卷,整体形象与普通美国白人女性差别不大;儿子黄贤宇在大学毕业典礼上的照片里,穿着西装,留着短发,面部轮廓硬朗,若与黄仁勋并排站立,很难让人一眼看出是父子。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外貌特征的淡化会随着世代叠加愈发明显。如果黄仁勋的子女未来仍与白人结婚,他们的下一代(黄仁勋的孙辈)身上的华人基因占比会进一步降低。 第一代混血子女携带 50% 华人基因,第二代若再与白人结合,华人基因占比就会降至 25%,到第三代可能只剩 12.5%,与之对应的华人外貌特征,比如东亚人特有的面部骨骼结构、毛发质地等,会越来越难显现,最终可能完全被白人特征覆盖。 当然,外貌只是身份认同的一部分,黄仁勋的子女虽外貌西化,但在文化认同上仍保留着部分华人传统。比如黄仁勋曾在采访中提到,家里会过春节,子女从小学习中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只是这些内在的文化印记,很难从外貌上直接看出来。 这种现象也让不少人感慨跨种族婚姻对后代外貌的影响,毕竟基因的遗传规律难以改变,显性基因的强势表达,让华人与白人的混血后代,在短短几代内就可能褪去华人的外貌特征。 黄仁勋的家庭案例,恰好印证了 “三代难寻华人模样” 的说法,不是主观判断,而是基于基因遗传和现实观察的客观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