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纠纷千头万绪,群众诉求千丝万缕。如何将群众的“烦心事”办成“暖心事”?今年以来,曲靖市通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打造成基层治理的“一线指挥部”和为民解忧的“暖心服务站”,通过“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让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探索出一条高效能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过去,群众遇上难题,常常“摸不着门、找不对人”。如今,走进综治中心,映入眼帘的不再是冰冷的柜台,而是整合了政法、信访、人社、住建等部门力量的“联合门诊”。群众带着诉求来,这里有专业团队“把脉问诊、开具药方”,真正实现了从“多头跑”到“一站清”的转变。
十年积怨,在“火塘夜话”中烟消云散
陆良县龙海乡大竹园村的8户村民,为了一片土地的归属争执了整整十年。由于土地平整后地界消失,加上部分村民土地承包证遗失,每年耕种季节,邻里都会因抢种烤烟而争吵不休,甚至出现拔苗、阻工的激烈行为。
2025年谷雨时节,这场“十年拉锯战”迎来了转机。村网格员将情况上报后,龙海乡综治中心迅速吹响“集结号”,由乡党委副书记“包案”,联合司法所、自然资源所、派出所等部门组成专班,开出了“温情+科技”的“复合药方”。
调解人员没有坐在会议室里照本宣科,而是趁着夜色,一次次走进农户家中,与村民一起围坐在暖意融融的火塘边,从闲聊开始打开话匣子。“今天只拉家常,不说事。”一杯热茶、几句暖心话,融化了因多年争执而形成的“心理坚冰”。这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火塘夜话”。
光有温情不够,还需科技与证据“说话”。专班调阅了十几份土地台账,运用卫星定位系统对争议地块进行精准复勘,将原始地籍图和测绘结果清晰地展现在村民面前。当调解再次因个别农户认为“面积小了”而陷入僵局时,专班成员踏遍地块周边,最终发现了一亩未开垦的荒地,并创新性地提出“荒地补位”方案,满足各方诉求。
签协议那天,村民老王紧紧握着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十年了,我心中的这块石头总算落地了!以后咱邻里之间又能和和气气地种烟、聊天了!”一顿简单的“和气饭”,为这场跨越十年的纠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六年心结,在“跨区联动”下成功破冰
如果说土地纠纷是场“持久战”,那么师宗县龙庆乡综治中心遇到的一起案件,则是一场情与法交织的“攻坚战”。2019年的一场交通事故,让段某某背负了72万余元的赔偿款和三年刑期,也让失去儿子的杨某某一家陷入了长达六年的痛苦与等待。
2025年春节,杨某某家人情绪激动地砸毁了段某某家的玻璃。一个因丧子之痛愤懑难平,一个因家境贫困无力偿还赔偿款,矛盾一触即发。
龙庆乡综治中心接到网格员紧急上报事件后,深知这是一个难解的“死结”。他们迅速行动,联合派出所、司法所成立专班,并突破性地启动了跨区域协作机制(因受害者家属居住在罗平县)。在曲靖市委政法委的统筹下,师宗县龙庆乡与罗平县阿岗镇两地综治中心信息互通、紧密配合,联合组织调解员上门开展情绪疏导和法律讲解。
调解过程犹如一场漫长的破冰行动。工作人员入户走访不下20次,一边对段某某说法理、讲责任,引导他竭尽所能筹措赔偿款;一边对杨某某家讲现实、送关怀,用“逝者安息、生者前行”的温情劝慰,慢慢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赔偿金额在一次次“背对背”的沟通中艰难敲定:从67万元到46万元,再到38万元,最终到35万元……
关键时刻,司法救助与政府救济相结合的政策带来了曙光。在段某某拼尽全力凑齐30万元,仍差5万元无法弥补时,县委政法委主动牵头协调,启动联合救助程序——其中3万元通过司法救助渠道解决,2万元以政府救济方式支付,共同补上了最后的资金缺口。最终,双方在综治中心的调解室里握手言和。杨某某家人感慨道:“感谢综治中心帮我们讨回公道,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一场持续六年、可能引发更大冲突的纠纷,在综治中心不舍昼夜的温情调解下成功化解。
从“中转站”到“终点站”的治理之变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群众的每一个合理诉求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宿,让综治中心成为矛盾化解的‘终点站’。”曲靖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陆良县的“火塘夜话”和师宗县的“跨区破冰”,都是全市综治中心体系高效化解纠纷的生动缩影。通过“网格前哨”主动发现、“多元共治”协同发力、“情理法”融合疏导,一套治理“组合拳”精准发力,推动着各类矛盾纠纷在基层就地化解。
如今,曲靖市各级综治中心正实现着从“中转站”到“终点站”的蜕变。它们不再是矛盾的“二传手”,而是汇聚资源的枢纽、凝聚人心的港湾;它们以专业服务与人文温度,将群众的“千千结”一一化解,为平安曲靖、法治曲靖的建设蓝图添加了温暖而坚实的注脚。
曲靖融媒记者张袁子奇实习生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