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把好几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搬到了中国,而且是整个团队带家属过来的,江苏苏州太仓市那边建了好多欧洲小区和德国小镇,因此那边人称小德国,几百家德企扎堆。 德国本土已经基本丧失了工业发展的一切有利条件了,前几天连最后一个核电厂都被爆破了,火电厂更是早就拆完了,现在基本上完全依靠从法国进口电力。 根据今年9月的数据,太仓集聚的德国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560家,其中公众知名度低但在行业内却大名鼎鼎且拥有很高话语权的“隐形冠军”企业就超过60家,占比超过十分之一。这些德企中约70%与汽车制造相关,德资投入超60亿美元,年工业产值逾670亿元。 德国正统在太仓。 这话听着夸张,走一趟太仓海运堤罗腾堡德风街就懂了。面包房飘着碱水包的焦香,路上能听见德语闲聊,连路灯都是巴伐利亚式的雕花样式,3000多名德国友人在这儿安了家,说句“小德国”真不夸张。但比生活场景更震撼的是产业扎根——弗劳恩霍夫协会直接把fIP实验室建在了这儿,专攻工业技术落地,马克思普朗克学会的生物控制论团队更是整建制搬来周边,连家属都跟着定居,这哪是简单投资,分明是把研发根脉迁了过来。 德国本土是真留不住这些宝贝了。2021年刚运行6年的莫尔堡火电厂,明明是全球最先进的环保标杆,中国专家还去取过经,说拆就拆了。如今最后一座核电厂也没了,工业用电全靠从法国买,电价飙到咱们这儿的三倍多。舍弗勒这种做变速箱的巨头算过账,在德国开一条生产线的能源成本,在太仓能建两条还富余,换成谁都得挪窝。 太仓能接住这些金疙瘩,靠的可不是仿几条德式街道。从1993年第一家德企克恩-里伯斯落户,到现在560家扎堆,这32年里藏着真功夫。早在上世纪就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建了15个培训中心,累计练出1万多名能直接上手的技术工人,埃马克的机床刚运到,第二天就有熟手能调试,这种人才匹配度德国本土都未必有。去年成立的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把48家德企和13所院校捆在一起,企业缺啥人才,学校直接开定制课程,这种效率让博世都忍不住加码投资。 那些“隐形冠军”的选择最说明问题。做激光设备的通快在这儿建了4个研发实验室,光学引擎技术比德国总部还先落地;生产液压泵阀的力士乐,把亚太区核心产能全搬过来,因为太仓能实现“上午出图纸,下午做样品”的节奏。60多家隐形冠军聚在这儿,70%都跟汽车制造沾边,舍弗勒的变速箱、博世的电驱系统,在太仓就能凑齐一套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这种产业链闭环,德国本土都拆得七零八落了。 现在的太仓早不是单向承接产业,而是跟德国企业绑着闯世界。德企带来精密制造经验,咱们的产业链和市场帮它们打开增量,去年这里670亿的工业产值里,有三成是销往“一带一路”国家的。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亲自来太仓参会时说,这儿比德国更像“隐形冠军”的沃土。 说“德国正统在太仓”或许有点调侃,但这话戳中了本质——产业的根脉从来跟着机遇走。当德国本土拆了电厂、丢了成本优势,太仓用32年磨出来的产业生态、人才储备接住了这份机遇。这种“你中有我”的深度融合,可比简单喊“合作”实在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