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清朝试图和平统一台湾,郑经却得寸进尺要独立。清朝康熙继位后,他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清朝试图和平统一台湾,郑经却得寸进尺要独立。清朝康熙继位后,他有个心病,就是台湾,此岛已经被郑氏集团控制了多年,孤悬在海外,如何统一也是康熙一直考虑的事情。康熙刚上台的第一年,也是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将台湾岛夺回来的第一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康熙刚继位那几年,日子过得那叫一个难。朝廷里有鳌拜专权,外面除了台湾,还有三藩盯着,加上常年打仗,国库空得见底,老百姓也盼着能歇口气。   这种时候,朝廷实在没精力跟台湾硬刚,所以康熙和大臣们一开始都想走和平路线收台湾。毕竟都是中国人,能不动刀就不动刀,既少死人,也能让台湾百姓少遭罪,这想法在当时已经够实在了。   可清廷这边掏心掏肺,那边接管台湾的郑经却不接茬。郑经是郑成功的儿子,老爹一死,他满脑子都是在台湾巩固自己的势力,压根没把清朝放在眼里。   清廷最早派使者去谈判时,还想着只要郑经愿意归顺,承认清朝的统治,好处肯定少不了——比如让他们家族保留点兵权,继续管台湾的事儿,待遇绝对差不了。   结果郑经一开口就噎死人,说台湾要像朝鲜那样,给清朝当个“藩属国”,每年意思意思送点礼,可台湾的军政大权得全归他,清朝半点不能插手,说白了就是想把台湾从中国分出去,搞独立。   这要求清廷哪儿能答应?朝鲜是历史上就独立的国家,跟台湾能一样吗?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地盘,郑成功收复台湾也是替中国收回故土,现在郑经想把它变成自己的王国,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可当时清廷确实没实力马上动手,只能耐着性子接着谈,这一谈就拖了好几年。期间郑经还不安分,趁着清廷内部乱,偷偷占了厦门、金门这些沿海岛屿,时不时骚扰大陆百姓,搞得当地鸡犬不宁。   到了谈判第三年,也就是1664年,清廷实在忍不了了。虽说还想和平解决,但也不能任由郑经得寸进尺,于是决定先把他在大陆的据点拔掉,给点颜色看看。   朝廷派了靖南王耿继茂和福建总督李率泰带兵出击,这仗打得还算顺利,清军士气正盛,郑经的军队本就是客场作战,没撑多久就败了,灰溜溜从厦门退回金门,后来连金门也待不住,干脆全撤去了台湾。   按说这时候郑经该认清现实好好谈了吧?可他偏不,回台湾后反而更硬气,觉得有台湾海峡挡着,清廷拿他没办法,对谈判也越来越敷衍。   转眼到了1667年,康熙已经亲政好几年,鳌拜也被收拾了,朝廷内部稳了下来,他终于能亲自管台湾谈判的事儿。康熙特意派太常寺卿慕天颜等人去台湾,跟郑经当面谈,就是想再给一次和平机会。   没成想郑经这次更过分,不仅还坚持要当“独立藩属国”,还得寸进尺提新条件——说台湾可以跟清朝通商,但清朝必须承认台湾“独立”,不能派官去,连年号都要自己定,不跟清朝用一样的。   这明摆着就是要分裂,康熙得知后火大了,觉得郑经根本没和平诚意,就是想靠谈判拖时间巩固势力,和平统一的希望一下子凉了半截。   之后十几年,清廷和台湾的关系时好时坏,谈判断断续续没进展。郑经在台湾倒挺自在,一会儿搞建设,一会儿跟周边国家做生意,真把自己当“台湾王”了。   转机出在1681年,郑经突然暴毙了。他一死,台湾立马乱了套——儿子们为了争继承权打得不可开交,最后小儿子郑克塽在权臣冯锡范的支持下,杀了哥哥才勉强稳住局面。可这时的台湾,早就人心惶惶、军心涣散,实力大不如前。   清廷一看机会来了,赶紧又派使者去谈判,劝郑克塽认清形势主动归顺,还承诺保他全家平安、给荣华富贵。可郑克塽年纪小,啥都听冯锡范的,而冯锡范这些权臣为了保自己的权力,根本不愿归顺,还跟郑经一样要搞“独立”,甚至放话要跟清廷拼命。   于是康熙下了决心,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让他全权负责收复台湾。施琅可不是一般人,早年跟着郑成功干过,后来因为跟郑经闹矛盾才投了清廷,他既懂海战,又熟悉郑氏军队的底细,让他带水师再合适不过。   施琅接了任命后,没急着出兵,先仔细研究了台湾海峡的地形、气候和郑氏军队的布防,又抓紧训练水师、改进战船武器,把准备做足了。直到1683年六月,一切就绪,施琅才带着两万多水师、三百多艘战船,从福建铜山出发,正式打向台湾。   一开始郑氏军队还想靠台湾海峡的风浪抵抗,觉得清军不熟悉海况肯定吃亏。可施琅早料到了,特意选了风平浪静的时候出兵,指挥水师也特有章法,清军战船一路顺风顺水,很快就打到了澎湖列岛——这可是台湾的门户,拿下澎湖,台湾就没屏障了。   这场澎湖海战,施琅的清军只用了七个昼夜就大获全胜,不仅灭了郑氏军队主力,还俘虏了不少战船士兵,刘国轩带着残兵逃回台湾。   就这样,从1662年郑经割据台湾,到1683年施琅收复,整整二十一年,台湾终于回到清朝版图,结束了郑氏集团的割据。   参考资料:大众网:康熙统一台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