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数据开放
2025年10月28日最新消息:
中国数据开放据国家统计局消息发布:国家统计局编著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5》近日公布了2024年31个省份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数据。中国数据开放工作人员梳理发现,2024年31个省份当中有10个省份人口出生率达到或超过8‰,但在人口自然增长率方面,有20个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增长。
数据显示:
1》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西藏8.43‰
2》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黑龙江-6.34‰
3》新生儿人口出生率最高的是西藏13.87‰
4》新生儿人口出生率最低的是黑龙江3.35‰
5》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黑龙江9.69‰
6》人口死亡率最低的是广东5.20‰
数据开放统计显示,全国共有10个省份人口出生率超过8‰,分别是西藏、宁夏、贵州、青海、新疆、海南、广东、云南、广西和甘肃,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和华南地区。一般来说,近年来人口出生率较高的地方,往往是城镇化率较低的地方。不过也有例外,其中,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去年末城镇常住人口9701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5.91%,城镇化率位居全国第四。去年广东的人口出生率达8.89‰,也在各省份中位居前列。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分析,一方面,广东常住人口总量位居全国第一,省外流入人口总量非常大,流入的人口结构比较年轻,处于婚育年龄的比例较高;另一方面,像粤东的潮汕、粤西的湛江等地,虽然近年来生育意愿也在下降,但受传统的生育文化影响,相对其他地区,这些地方的生育意愿仍比较高。
在出生人口数量方面,中国数据开放工作人员梳理显示,去年出生人口最多的10个省份,分别是广东、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江苏、广西、贵州、浙江、云南。这十大生娃最多的省份去年出生人口合计占全国出生人口比重达到了58.6%,占比接近六成。
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来看,共20个省份202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增长,分别是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负增长率省份占全国省份的65%,数据分析发现北京,福建,广西,云南这个省市人口即将进入负增长的范畴。这一数据反映了当前我国面临的人口出生率下降的严峻形势。根据提供的信息,在近五年的人口统计范畴中显示出生人口数量面临严峻的下降趋势。这一趋势的出现,与当前年轻人面临的种种压力有关,包括但不限于沉重的房贷、教育、医疗和养老压力,使得年轻人在生活负担重压下,难以承受额外的生育成本,从而发生婚育观念的转变,选择延迟生育或不要孩子。

各统筹区人口出生率的具体情况,
请参见下表。


01
我国人口负增长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具体如下:
经济领域
1,劳动力供给减少:
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企业面临用工荒,劳动力成本上升。如2024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63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1.2%,相较于2011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74.4%,下降了13.2个百分点。
2,消费市场萎缩:
人口减少导致消费需求总量下降,企业营收受影响,就业压力增大。如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若按人口减半计算,可能从47万亿降至23.5万亿。3,经济增长放缓:
传统人口红利消退,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压力大。人口负增长可能通过影响劳动力供给、资本深化、知识积累及人力资本形成等多个渠道,对经济增长产生复杂且深远的影响。
4,房地产市场调整:
购房需求减少,房价面临下行压力,房地产行业面临转型挑战。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人口在减少,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三四线城市,任何一个城市只要出现人口减少,楼市就必然会下降。
社会领域
1,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口占比上升,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压力增大。2025年6月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2亿人,占总人口的22.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2.3亿人,占比升至16.3%。2,家庭结构变化:家庭小型化、多元化趋势明显,一人户、独居老人家庭占比上升,家庭互助和抗风险功能减弱。3,教育资源调整:学龄人口减少,学校和教师过剩,教育资源需优化配置。如2024年全国幼儿园在园人数比2023年减少了508.99万人,一些地方出现幼儿园关闭现象。
区域发展领域1,人口分布不均衡: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和城市群人口持续增长,而农村、东北、部分城市地区人口加速收缩。2,城市合并优化:人口减少严重的地区,政府行政单位和人员可能精简,一些城市面临撤并或整合。如2023年很多人口小县被合并,乡镇整合消失合并已司空见惯。
文化与精神领域1,代际关系变化:可能引发代际不公,如社会保障负担、就业机会、财税分担等方面。青年一代养老保险负担加重,延迟退休可能挤占下一代就业机会。2,精神文化需求变化:人口减少可能使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需求调整,需加强精神文化交流与产品生产,促进精神富裕。

02
是什么原因导致人口负增长
我国人口负增长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生育意愿下降随着经济发展和观念转变,年轻一代更注重个人发展和生活品质,生育从“义务”转为“选择”,功利性生育观念(如养儿防老)弱化,生育意愿显著降低。养育成本高企(住房、教育、医疗等)也使家庭生育决策更加谨慎。2.婚育时间推迟职场竞争激烈,女性面临职业发展与家庭责任的冲突,高学历女性推迟或放弃生育的比例上升。同时,社会观念变化使年轻人对婚姻和生育的态度更加开放,部分人选择单身或晚婚晚育。3.育龄妇女人口减少90后成为生育主力,但其出生人口规模本身较80后大幅减少,导致育龄人口基数下降。同时,生育政策效应消退,全面二孩政策释放的短期生育势能在2018年后逐渐消失,自然生育意愿回归。4.人口老龄化加剧20世纪60年代的生育高峰人口陆续进入老年阶段,老年人口占比持续上升,死亡率随之增加。老龄化不仅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还使社会养老负担加重,进一步抑制生育意愿。5.社会竞争与生活压力教育体系高度竞争、工作时间长且不稳定等因素,使年轻人面临较大生活压力,缺乏生育的经济和心理基础。此外,托育服务不足、住房困难等问题也影响了家庭生育决策。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出生人口持续减少,而死亡人口相对稳定,最终形成人口负增长的局面。

03
当然刺激生育,大招真的来了。
日前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投资于人”。
这些表述共同导向的是刺激生育,而一系列大招正在陆续落地。
2》前不久育儿补贴方案正式落地,0-3岁幼儿每年发放3600元,真金白银直达个人账户。
用官方的话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面向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向普通民众发放民生保障补贴。
3》不只是育儿补贴,倡议已久的也迈出第一步,大班幼儿已正式免除保教费。
面向幼儿园全面推广已经在路上了。
4》教育部门推进的“十二年义务制教育”取消中考的试点已经在成都开始推进施行,全面推行取消中考将是大概率事件。
这是从“放宽生育”到“刺激生育”的政策之变,影响生育最大的因素早已不是松绑与否,而是刺激力度够不够。
这也是从“投资于物”到“投资于人”的理念之变,与大基建大投资相比,对人的投资更关乎长远。
当然,政策难以毕其功于一役,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的调整不难,难的是婚姻观念、生育意愿之变。
过去常说“高房价是最大的避孕药”,但房地产遭遇历史性拐点,房价正在向合理水平回归,生育并未因此而大幅提振。
刺激生育是系统工程,也是长期工程,政策的力度还需要更大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