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吴婧涵报道组葛锦熙通讯员郑召隆)近日,常山县群众文化繁荣计划“一乡一品”展示活动在同弓乡举行。其中,省级非遗项目洪氏斋公拳作为核心内容亮相,集中展现了该乡在打造“一乡一品”文化招牌、推动非遗活态传承方面的成果。
活动现场,“非遗薪穿·同弓武脉”传统武术展览专区吸引了不少村民驻足。同时推出的“非遗食光·同弓佳品”展区,集中展示了市级展示非遗美食、非遗手工艺品;晒秋广场上,同弓乡各村村民自发编排了《威风锣鼓》《青龙穿山棍》《洪拳三象》等节目,表演兼具艺术观赏性与武术表现力,生动传递出洪氏斋公拳的独特魅力。
本次活动是常山县自今年4月实施群众文化繁荣计划的一个缩影。该计划以推动县域文化繁荣和全民精神富有为主线,系统推进“一乡一品”特色培塑、非遗活化利用等六大行动,为基层文化注入持续动能。“洪氏斋公拳区域特色鲜明,又是省级非遗,我们希望以此为示范,推动全县各乡镇挖掘本土文化,在呈现形式、传承机制与日常融合上探索新路。”常山县委宣传部文化(电影)科副科长姜莹表示。
近年来,同弓乡构建起系统化、制度化的非遗传承体系,通过“政府主导、学校主阵地、社会共参与”的模式,将洪氏斋公拳保护与学校教育、社区文化、全民健身深度融合,为传统武术类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该拳种在第十五届香港国际武术大赛、第十六届及第十七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中屡创佳绩,累计斩获金、银、铜牌200余枚,有力提升了常山非遗的对外影响力。
另外,同弓乡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礼堂。现已编印完成适用于大学、中学、小学的《洪氏斋公拳》教材,并将其纳入日常教学。此外,乡里分批组织武术进文化礼堂活动,组建村级武术队伍,利用傍晚时间分村培训,形成“一村一队伍、一村一节目”的传承格局。今年,同弓乡还组织优秀拳师赴福建永春交流学习,进一步丰富拳术门类,更新展陈内容;并创新将洪氏斋公拳融入情景剧、小品等表演形式。
“我们通过抓好传承人队伍,夯实文化根基,激发习武热情,深化文化内涵。”同弓乡宣传委员丁远进表示,接下来该乡将继续深化“政府主导、学校主阵地、社会共参与”的非遗活态传承路径,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地域文化品牌,形成全民参与、群众共享的文化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