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42年,抗日战场上,新四军战士严翠爱正与日军搏杀,突然觉得脸上悬吊着一个东西

1942年,抗日战场上,新四军战士严翠爱正与日军搏杀,突然觉得脸上悬吊着一个东西,他顾不上钻心的疼痛,举着大刀追赶敌人,殊不知,此后的几十年,他都不能正常吃饭了。 一颗来自日军的子弹改变了20岁农民严翠爱的一生。那一瞬间,他失去的不只是下巴,更是正常生活的能力。可这个苏北青年丝毫没有停下脚步,忍着剧痛继续追击敌人。73年来,他只能靠流食度日,可说起那段烽火岁月,老人眼里依然闪烁着当年的血性。 严翠爱出生于1922年,江苏宿迁泗洪县上塘镇响桥村一个普通的农家。严翠爱,1922年出生,居住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上塘镇响桥村,抗战老兵。那时候的苏北农村,房屋低矮,街道泥泞,严翠爱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帮父母种地干活,在村头的小河里游泳嬉戏。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开始全面侵华,很快战火就烧到了苏北大地。严翠爱亲眼看着日本鬼子烧杀抢掠,乡亲们惨死在侵略者的刺刀和机枪下,这让他再也坐不住了。 1942年夏秋季参军,编入新四军4师11旅31团,20岁的严翠爱告别了父母,走上了抗日的道路。新四军第四师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在华中敌后牵制了大量的日伪军。严翠爱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学会了使用各种武器和游击战术。他没什么特殊才能,但胜在踏实肯干,训练刻苦。 参加了淮北33天反”扫荡”战役。1942年秋冬,日军集结重兵对淮北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企图一举歼灭新四军主力。战斗打响后,严翠爱和战友们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他们夺走了阵地,我们又夺回,双方打起了拉锯战。当时日军不时扔下炸弹,轰一声,就在身边爆炸。”敌人装备精良,有坦克飞机配合,而新四军战士们只能背着土枪,带着几发子弹与日军拼命。 1942年冬天在追击日军战斗时下巴中弹负伤,整个下颚骨头被子弹打掉。那天特别冷,严翠爱记得自己和战友们在壕沟里准备冲锋。“当我们冲上壕沟准备和敌人搏杀时,突然脸上一阵剧痛,一摸感觉整个下巴没了,血和肉挂在原来应该是下巴的地方。整个人蒙了,耳边只听得见枪炮声、炸弹声、厮杀声……”子弹把他的整个下颚骨都打掉了,鲜血顺着脸颊流下来,剧痛差点让他昏过去。可听着身边战友们的喊杀声,看到日军还在顽抗,严翠爱顾不上自己的伤势,举着大刀继续追赶逃窜的敌人。 负了伤的严翠爱下了火线,在部队疗养院休养治病,随部队辗转,直1945年退役回原籍务农。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医生只能简单包扎,无法修复他的下颚。负伤后的73年间,他只能喝稀饭等流食。吃饭成了最大的难题,每顿都要花很长时间,家人得把食物做得很烂很细他才能咽下去。 后来,严翠爱被部队评为三等甲级伤残革命军人。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回到家乡,娶妻生子,过起了普通农民的生活。如今,严翠爱与儿子生活在一起,孝顺的儿媳事无巨细地伺候着老人的生活。每天儿媳都要为他准备特殊的流食,细心照料他的生活。 “如果日本鬼子再来侵略,我还会拿起枪去战斗。”尽管生活极其不便,但老人对当年的选择从无怨言。每一位老兵,都是一部活着的抗战史;每一位老兵的回忆,都带着热血与温度。说起牺牲的战友们,“连续多天的战斗,伤亡惨烈!”据老人回忆,那场战役,很多相识的同乡和战友都牺牲了,一说起他们,严翠爱一直重复着”太惨了,太惨了!” 在镜头前,老人对着镜头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让我们看到了当年那个反”扫荡”战役中与日军激烈战斗的爱国青年的杀敌报国心。 一个农家青年用残破的身体告诉我们什么叫民族脊梁。严翠爱老人的故事你怎么看?如果是你,面对侵略者还能像他那样义无反顾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让我们一起向抗战老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