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港沪300位艺术家携手,香港芭蕾舞团《布兰诗歌》将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

11月14日至15日,一场汇聚300位艺术家的视听盛宴将登陆上海。香港芭蕾舞团(简称“港芭”)将带着史上规模最大的作品《布兰诗歌》亮相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中压轴登场,于交通银行前滩31演艺中心连演三场。

演出不仅汇聚了香港芭蕾舞团与香港管弦乐团两大香港旗舰艺术团,上海本地合唱团也将倾情加盟。此次巡演不仅是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还得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赞助。

演出将呈现两部重磅作品:港芭驻团编舞家胡颂威的《最后的歌》,以及港芭艺术总监卫承天打造的《布兰诗歌》。从文学经典到音乐史诗,从足尖律动到视觉奇观,两场作品将为上海观众带来不一样的震撼体验。

演出剧照

《布兰诗歌》:让舞者的每一个动作爆发能量

提到《布兰诗歌》,不少乐迷会想起德国作曲家奥尔夫那首充满力量的《哦,命运》。这部清唱剧源自德国“布兰”修道院发现的中世纪神秘诗稿,奥尔夫从中选取25段文字,以“春”“小酒馆”“爱情”三个篇章,诠释财富、欲望、爱情等永恒主题,至今仍是影响现代音乐的经典之作。

而港芭版《布兰诗歌》,是艺术总监卫承天2022年专为港芭升级的诚意之作。他与香港管弦乐团驻团指挥廖国敏一拍即合,希望用芭蕾的肢体语言,让音乐的戏剧张力“再上一层楼”。“奥尔夫的音乐充满力量,十二世纪的歌词直白又深刻,这些都给了我灵感,让舞者的每一个动作都能爆发能量。”卫承天说。

演出剧照

更具深意的是,这趟上海之行还藏着一段“40年的艺术缘分”——1985年,清唱剧《布兰诗歌》首次在内地演出,正是由上海乐团奏响;如今40年后,港芭版《布兰诗歌》首次登陆内地舞台,再次选择上海,以这部音乐史诗为纽带,续写两座城市的艺术联结。

为了让作品更有故事感,卫承天还从英国作家伍尔夫的小说《奥兰多》中汲取灵感,设置了一位“永生主角”,观众将跟着她的舞步,从遥远的中世纪走到现代。“《奥兰多》反映了我们对爱情的永恒追求——虽然愿望未必能实现,但追寻的过程才最珍贵。”卫承天说。

视觉上,这部作品更是“诚意拉满”。卫承天兼任布景设计,用8米高的环绕式高台还原修道院的氛围,上海音乐学院合唱团与上海市黄浦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春天少年合唱团的成员将层层站在高台上,与台下的香港管弦乐团呼应;舞台中央的高空中,一个轮盘悬挂着,舞者伸展四肢站在其中,宛如达芬奇《维特鲁威人》的复刻——这既呼应了《哦,命运》里的“命运之轮”,也像主角“奥兰多”一生追逐的、遥不可及的“天使”。

演出剧照

《最后的歌》:在16米长空中天梯演奏

同台上演的《最后的歌》,则是港芭驻团编舞家胡颂威的“脑洞之作”。他以王尔德的短篇小说《夜莺与玫瑰》为灵感,搭配巴赫的音乐,把唯美主义文学与理性的巴洛克音乐“捏”在一起,借芭蕾探讨“理想与欲望”,解读“美”的真正含义。

“芭蕾对肢体控制、线条的要求特别严谨,一收一放都要美,这和王尔德推崇的唯美主义太契合了。”胡颂威说。不过,他没有照搬“夜莺为爱情牺牲”的悲剧,而是把故事变成了“王尔德的自我写照”:夜莺象征着王尔德对“美”的执着追求,夜莺的死亡,也暗合了当年唯美主义运动的落幕。

演出剧照

舞台上,原著里的“玫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架16米长的“空中天梯”——它象征着人们追逐的“欲望”;香港管弦乐团的音乐家们也不再“躲”在乐池里,而是走上舞台,成为表演的一部分。他们演奏的巴赫音乐,经过美国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改编,把小提琴和古键琴的质朴音色,变成了纯净又忧郁的浪漫情调。“我特意留了一个开放式结尾,希望每个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理解。”胡颂威说。

为了这趟上海之行,港芭和香港管弦乐团都派出了“最强阵容”:港芭的明星首席演员叶飞飞、汪庆欣、杨睿琦等悉数登场;香港管弦乐团则由驻团指挥廖国敏执棒,乐团首席王敬、首席大提琴鲍力卓领衔,还有知名歌唱家邱芷芊、任胜之、刘涛加盟。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作品今年刚拿下第24届香港舞蹈年奖——《布兰诗歌》获“杰出大型场地舞蹈制作”,胡颂威凭《最后的歌》获“杰出编舞”。卫承天说:“两部作品风格不同,但都围绕着‘爱情与追求’这个主题,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