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澳大利亚知名反华教授李约翰,在节目当中大谈自己的反华思想,但就在这时主持人,突然

澳大利亚知名反华教授李约翰,在节目当中大谈自己的反华思想,但就在这时主持人,突然对他说道“如果中澳开开战,你们这些华人,都将被关到集中营当中”,面对对方突如其来的言论,李约翰语无伦次起来,开始不断的狡辩自己是澳大利亚人,并不是华人,主持人面对他这种说法,更是忍不住笑出声来。   李约翰以为靠反华就能把黄皮肤里的华人烙印给刮掉,却忘了澳大利亚那套藏在骨子里的种族逻辑从来没真变过。   主持人那句关于集中营的话听着刺耳,却偏偏踩中了他最心虚的地方:他嘴上喊着自己是澳大利亚人,心里比谁都清楚,在某些人眼里,他永远带着“华人”的标签,这标签可不是改个国籍就能撕下来的。   这种把反华当投名状的操作,早有不少前车之鉴。   悉尼大学曾经有个叫吴维的华裔讲师,为了证明自己“纯血澳洲人”的身份,不仅把中文叫做“你国语”,骂中国留学生是“留学豚”,还特意拍了焚烧中国护照的视频发上网,姿态摆得比土生土长的澳洲白人还极端。   可结果呢?留学生一请愿,学校照样让他卷铺盖走人,那些他想讨好的人没一个站出来帮他说话。   还有个叫石平的,北大毕业跑去日本,天天写文章骂中国,娶日本太太、改日本名字,恨不得把“背叛祖国”四个字刻在脸上,可日本网友照样骂他“政治小丑”,竞选议员时满屏都是“滚回中国”的评论。   李约翰和这些人走的是同一条路,以为把中国踩在脚下就能融入主流,却不知道这种自我背叛在别人眼里只是个廉价的笑话。   从1901年出台《移民限制法案》搞“白澳政策”开始,这个国家就把“排斥有色人种”刻进了早期历史里。   当年为了不让华人入境,特意搞了个“欧洲语言测试”,对有色人种就挑最绕的法律条文考,一遍不过换语种,直到把人考倒为止。   短短十几年里,近万太平洋群岛的有色人种被强行驱逐,墨尔本的唐人街从四个街区缩成一个,多少华人家庭妻离子散。   虽说1972年废了这政策,1975年又出了《反种族歧视法》,但那股子味儿还飘在空气里,2018年还有联邦参议员公开要求恢复“白澳政策”,极右翼的“一国党”靠着类似纲领都能在议会拿到席位,这就是李约翰们想融入的“主流社会”底色。   更现实的是,现在的澳大利亚社会里,对华裔的歧视从来没真停过。   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做过史上最大规模的华裔调查,结果显示过去一年里近四成华裔遭受过区别对待或言语攻击,18%的人直接遭遇过人身威胁或攻击,差不多每五个华裔里就有一个活在恐惧里。   疫情那阵子更明显,澳洲总理一声令下禁止中国人入境,中国留学申请直接暴跌46%,1.73万人因为国际教育遇冷丢了工作。   2024年还有台湾网红在布里斯班散步,就因为长着亚洲脸,被四个青少年追着丢石头殴打,嘴里喊着歧视性字眼,警察到最后也没抓到人。   这些数据和事儿摆着,李约翰再怎么狡辩自己是澳大利亚人,也改变不了“黄皮肤”这个绕不开的标识,真到了风口浪尖,最先被划进“异类”圈子的还是他们这类人。   他大概忘了,澳大利亚历史上就没把“入籍”当回事儿,当年“白澳政策”下,就算你在澳洲住了几十年,只要不是白人,照样拿不到公民权。   现在虽说政策松了,但骨子里的偏见没改,就像那个叫樊嘉扬的华裔记者,在美国喊着“中国脸是耻辱”,靠抹黑祖国拿到绿卡,结果母亲感染新冠,医院直接以“呼吸机要留给真正的美国人”为由拔了管,她哭着喊“我们是美国人”也没人理。   李约翰面临的也是同一个问题:他以为反华能换來“自己人”的身份,可在那些真正抱持种族偏见的人眼里,他不过是个能用的工具,工具要是没了用,或者到了需要划清界限的时候,第一个被牺牲的就是他。   主持人忍不住笑,笑的就是这种荒诞——李约翰把自己包装成坚定的“澳大利亚人”,唾沫横飞地骂中国,可一句关于身份的追问就让他原形毕露。   他的语无伦次哪里是反驳,分明是恐慌,恐慌自己演了半天的戏全白费了,恐慌自己再怎么用力也挤不进那个“白人圈子”。   毕竟连当年澳大利亚总理都说过“每100个澳洲人里95个都反对种族平等”,这种深入骨髓的认知,不是靠骂几句中国就能改变的。   李约翰们总觉得靠背叛就能获得认可,却不知道,一个连自己根在哪儿都要否认的人,在哪儿都只能是个无根的游魂,风一吹就露了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