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男子23年时花34万买了一辆国产纯电SUV,带独立空气悬架,然而,只开了几个月,男子就发现悬架高低不平,孩子一坐就晕车,他售后换过一次,但问题压根没解决,除此之外,车在行驶中还老往右跑偏,男子开起来特别不踏实,男子维权2年迟迟无果,如今他要求修不好就给他换辆新车,然而,工作人员的回复让他无法接受。 2023年5月,何先生花34万多买了辆智己LS7纯电SUV。 这车当时宣传带独立空气悬架,可开3、4个月后,何先生就发现车身左右两边高度不一样。 左边两个轮子明显比右边高,用卷尺量轮毂位置,左边72厘米,右边70厘米,差了整整2厘米。 刚开始他以为主机厂会重视,结果换了一次悬架总成,问题还是老样子。 何先生回忆起这2年的维权路,语气里满是无奈。 他解释说,4S店技术员教他用卷尺量轮毂而非地面,是因为胎压不同会影响地面测量结果,轮毂位置更准。可即便换了悬架,这2厘米的高度差始终存在。 更让何先生头疼的是车辆跑偏问题。记者试驾时,何先生松开方向盘,车辆明显向右偏移。 何先生表示,开山路时车子跑偏更厉害,过坑洼路面时左右晃动不均匀,我家小孩都晕车了。 这种行驶状态让他总担心安全问题,万一紧急避让时失控怎么办?交通事故里差之毫厘都可能要命。 面对何先生的质疑,厂家和4S店给出了技术解释。 智己汽车私人管家曾引用《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标准,称车体外缘左右对称部位高度差应小于40毫米,何先生的车2厘米误差在合规范围内,对安全和驾驶感无影响,可放心使用。 售后服务经理也表示,他们咨询过德国工程师,对方确认这个数据属于正常现象。 但何先生对此并不买账。他咨询过其他品牌4S店和修理厂,人家都说超过1厘米就不正常。 他掏出手机展示与其他车主的聊天记录,说有的车主因为悬架问题成功换车了,怎么到我这儿就成‘正常’了? 在他看来,厂家用40毫米的标准当“挡箭牌”,却回避了车辆实际存在的跑偏和晃动问题。 2年来,何先生多次拨打厂家客服电话,每次得到的答复都是“悬架正常”。 他尝试过各种沟通渠道:向4S店技术主管讨说法、联系厂家高层反映、甚至在车友群里征集同类案例,但对方却说‘案例不多’。 然而,何先生或许只是其他车主没发现或者懒得维权而已。 记者现场观察发现,何先生测量悬架高度的方式确实专业。他坚持量轮毂而非轮胎与地面接触点,避免胎压干扰。 当记者提出“为何不量地面”时,他立即反驳,说胎压不稳时地面测量会误导,轮毂位置才是悬架真实高度。 这种较真劲儿,源于他对行车安全的执着。 如今,何先生提出了明确诉求:先彻底维修悬架问题,若修不好则要求换车。 但4S店表示,数据在标准范围内,4S店没有技术能力调整,建议继续观察使用。 这种推诿态度让何先生既失望又愤怒。他花34万买的车,2年了悬架问题没解决,安全隐忧像颗定时炸弹,谁开得踏实?他我不过想要个安全的驾驶环境,怎么就这么难? 当记者致电智己汽车官方客服询问后续处理方案时,对方表示,已记录反馈,将转交相关部门跟进。 那么,从法律角度,怎么看待这件事? 《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第21条规定:在家用汽车产品三包有效期内,因同一产品质量问题累计修理超过5次的,消费者可以凭三包凭证、购车发票,要求销售者负责更换或退货;修理时间累计超过35日的,同样适用此条款。 事件中,何先生明确表示“更换过一次悬架总成但问题依旧”,如果后续多次维修记录显示同一悬架问题反复出现,可能触发“累计修理超过5次”的退换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每次维修需经官方4S店系统记录并确认故障点相同。 如果厂家仅以“数据在标准范围内”为由拒绝实质性维修,可能构成变相推诿,需核查维修工单是否明确记载“悬架故障”或“跑偏问题”。 厂家引用《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中“车体对称部位高度差≤40毫米”的标准,主张何先生的2厘米误差符合规定。 但根据《产品质量法》第46条,产品缺陷不仅包括违反强制标准,还包括“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 车辆跑偏、过坑洼路面晃动不均、导致乘客晕车等情形,已超出单纯的高度差数值争议,涉及行驶安全性与驾驶体验的实质影响。 即使符合国标,如果车辆实际表现影响安全驾驶,仍可能被认定为存在缺陷。 何先生需收集完整维修记录、现场测量视频、第三方检测报告等证据,证明“同一质量问题”的持续性。 如果4S店以“技术能力不足”为由拒绝进一步处理,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6条,要求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销售者是否履行三包义务。 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关注@一案一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