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73年,“黄世仁”陈强提着两瓶好酒,来到“喜儿”田华家,求田华,“田华啊,你

1973年,“黄世仁”陈强提着两瓶好酒,来到“喜儿”田华家,求田华,“田华啊,你把我儿子陈佩斯收了吧,我们实在是走投无路了。” 陈强1918年出生在河北宁晋县一个叫徐家河的村子,原名叫陈庆三。他从小就对表演感兴趣,1939年参加晋察冀边区联大文工团,开始接触戏剧。1947年,他拍了第一部电影《留下他打老蒋》,从那以后陆续在多部作品里露面。1951年,他在歌舞剧《白毛女》里演黄世仁,之后电影版也继续这个角色。1960年,又在《红色娘子军》里演南霸天。这些反派角色让他出名,1962年还拿了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陈强一家后来去了内蒙古,1972年前后回北京。他有妻子王文秋,两个儿子陈布达和陈佩斯,还有女儿陈丽达。 陈佩斯1954年在北京出生,从小在片场长大,看着父亲拍戏。他接触到各种表演元素,但学业一般,没系统学过。回北京后,他想进演艺圈。田华1928年出生,原名刘天花,1946年进东北电影制片厂。1950年她在《白毛女》电影里演喜儿,和陈强合作。那以后她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演过《法庭内外》等片,还负责招生,有一定影响力。这些人的人生轨迹交织在一起,铺垫了后来的事件。 1973年,陈佩斯递交申请想进八一电影制片厂当演员。他填了表格,去了招生部门,但很快被拒。拒绝理由没说清楚,陈强看了觉得和自己过去演反派有关联。他决定找田华帮忙,因为她是老朋友,在厂里有地位。陈强带了两瓶汾酒,去田华家提出请求。田华听了情况,同意帮忙。她觉得陈佩斯从小在片场,有表演潜力,就写了推荐信,还担保。 八一厂收到田华的推荐,重新看陈佩斯的资料。厂里组织复试,陈佩斯去考场,面对考官表演片段,展示模仿能力。考官包括田华,她觉得他松弛有激情,能当好演员。最终厂方决定收他,但从基层干起。陈佩斯进厂后,先做场工和剧务,每天搬道具、拉幕布、打灯光、清理场地。这些活儿琐碎,但他坚持下来,为后来打基础。 陈佩斯在厂里工作时,常观察老演员排练,注意走位和台词。几年后,1979年,陈强拍《瞧这一家子》,推荐陈佩斯演配角。这是父子俩第一次合作。陈佩斯在片中展现喜剧特点,夸张肢体吸引人。从那开始,他转向喜剧道路。1983年,他和朱时茂认识,两人排小品。1984年,他们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吃面条》,之后又有《羊肉串》和《主角与配角》。 这些小品接地气,笑点多,在电视上受欢迎。陈佩斯用光头形象表演,增强效果。陈强支持儿子,参演陈佩斯导的电影,如《父与子》、《二子开店》和《父子老爷车》。他们在片中合作,一个演父亲,一个演儿子,完成多部作品。陈佩斯通过这些成为知名喜剧演员。 陈强的演艺生涯从早期戏剧到电影反派,影响了儿子。陈佩斯继承了这份热情,从基层起步,逐步在喜剧领域站稳脚跟。田华的帮助是关键转折,她在八一厂的角色让事件顺利推进。这些经历显示出老一辈艺术家间的互助,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显得真实而朴素。 陈佩斯进厂后,没直接演主角,而是从底层积累经验。这让他表演更贴近生活,避免浮夸。陈强看到儿子进步,也参与其中,父子合作成为一段佳话。朱时茂的加入,让小品更丰富,两人从排练到上台,逐步完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