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42年,一名伪军师长派人送给粟裕一把伞,粟裕疑惑地打开伞一看,里面竟藏了一张

1942年,一名伪军师长派人送给粟裕一把伞,粟裕疑惑地打开伞一看,里面竟藏了一张纸,纸上的内容让粟裕吓出冷汗,他立即下令:“全军集合!” 在抗日烽火燃烧的苏中大地,一把普普通通的油纸伞悄然出现,伞下藏着的秘密,却让新四军指挥部瞬间警铃大作。日伪合谋的陷阱已张开巨口,粟裕同志面对这份来之不易的情报,战局风云突变。这伞里的一张纸,究竟写了什么?它如何逆转生死一线? 1942年11月,苏中抗日根据地正面临日伪军“清乡”行动的严峻挑战。新四军在党的领导下,坚决开展反“清乡”斗争,维护根据地安全。日军为摧毁抗日力量,联合汪伪政权,调动大批兵力,意图分割扫荡苏中地区。南通一带江河纵横,地形复杂,但敌方飞机侦察频繁,地面部队沿公路推进,封锁水陆要道。   新四军苏中军区部队在粟裕同志指挥下,组织关键会议,部署应对方案。会议选在刘桥附近隐蔽村落,干部们分析敌情,制定转移计划,强调分散机动、隐蔽灵活的原则。部队官兵积极响应,群众也全力支持,提供情报,掩护伤员。敌方情报渗透严重,根据地内部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需要及时清除隐患。日伪“清乡”部署严密,汪伪绥靖军协同作战,目标直指新四军指挥体系。粟裕同志率队保持高度警惕,电台加密联络,避免位置暴露。秋季雨水连绵,部队准备分路撤离,沿水网地带南下,避开敌主力。 就在部队整装待发之际,一名伪军士兵送来一把油纸伞,声称是师长谢礼,以报之前新四军相助之恩。伞看似寻常,伞柄用竹片编成,布裹外层。粟裕同志接过伞后,发现缝合处有异,打开伞柄,一张薄纸滑出。纸上字迹匆促,记录日伪军已掌握新四军会议详情和撤退时间,计划在琼港至三仓河间布下重兵,调动步兵联队和炮兵,意图围歼指挥机关。这情报来源施亚夫,他是中共地下党员,潜入汪伪绥靖军第七师,任中将师长。   施亚夫从日军特高课会议中获知“清乡”细节,为传递消息,将情报写在香烟纸上,藏入伞柄,安排传令兵绕过关卡送达。伞经层层封锁,最终抵达新四军营地。纸条内容暴露敌方精准斩首意图,一旦得逞,苏中抗日体系将遭受重创。粟裕同志阅后,立即下令全军集合,调整方案。部队停止原计划前进,进入无线电静默,分散成数十个小组,沿乡间小路迂回转移。新路线避开主要桥梁和侦察点,确保不留痕迹。 次日,日伪联军按原部署发起进攻,包围圈内却空无一人,只剩废弃帐篷和空船。敌方扑空后,下令彻查内部,伪军师部开始自查。粟裕同志根据情报线索,组织审查,发现电台科一名文书泄露密钥,此人接触敌特,被抓获后执行纪律处分。通信系统全面更新,隐患彻底清除。施亚夫在伪军中继续潜伏,表面配合调查,暗中传递更多线索。   日军怀疑情报泄露,监视渐紧。1943年,敌方察觉施亚夫端倪,加紧调查,他仍坚持岗位,提供援助。1944年春,施亚夫判断时局,率两千余官兵起义,夺取军械库,破坏电台,宣布投诚新四军。新四军派队接应,起义部队融入抗日序列,重创敌“清乡”计划,苏中根据地得以巩固。粟裕同志在总结中肯定敌后工作,指出这是为民族解放浴血奋战的体现。 这份情报的传递,体现了党的情报工作的智慧和地下党员的忠诚。施亚夫以伪军身份掩护,忍受猜忌和压力,多次冒险传递关键消息。他的行动,不仅救下指挥机关,还暴露内部问题,推动部队加强安全建设。   在抗日战争中,这样的隐蔽战线故事比比皆是,却鲜为人知。日伪“清乡”失败后,苏中根据地群众抗日热情高涨,新四军力量迅速恢复,开展游击战,牵制敌军。施亚夫起义后,成为抗日生力军,参与多场战斗,直至胜利。抗战结束后,他的身份公开,贡献得到肯定。那把伞,成为革命生涯的象征,提醒后人,信仰力量能化险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