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溃!河南鹿邑,女子卖37箱白酒致银行卡被封!警方:“这是涉诈资金,依法冻结!”女子:“我正常卖酒,收款,这不是很正常的流程吗?为什么冻我的卡!我卖东西怎么知道他的钱“干净”不?”网友:这种事情屡次上演,难道就没办法了吗? “我遵纪守法做生意,凭什么封我的卡?”河南鹿邑一位白酒经销商的十万元货款被警方冻结。原因竟然又是“涉嫌诈骗资金”。 类似案件早已屡见不鲜。商家感到委屈,她按照正常流程做生意,发货收款,何错之有?难道要每个商家都要核实客人的资金来源,才能收钱吗? 然而,警方也有他们的苦衷。诈骗案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帮受害者追回损失,冻结资金流向往往是最直接的手段。 可当这两种正当理由激烈碰撞时,为何受伤的总是最无辜的经营者? 其实,这类案件时有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诈骗犯已经掌握了这个漏洞。他们将骗来的钱迅速转移,通过购买实物商品来洗白赃款。烟酒、黄金、电子产品这些容易变现的商品成为首选。 反诈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冻结涉案资金流,也是打击犯罪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问题在于,当前的做法是否过于简单粗暴?是否在保护一方权益的同时,忽视了另一方的合法权益? 现实往往令人无奈。账户一旦被冻结,解冻之路漫长而艰难。商家需要准备大量证明材料,往返于银行和公安机关之间,这个过程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更久。 在此期间,账户内的所有资金都无法动用,对于需要现金流周转的商家来说,这无疑是致命打击。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即便最终证明商家确实不知情,是善意交易,那笔涉案资金仍然要被依法追回。 这意味着商家很可能面临“货财两空”的结局:货物已经被取走,货款却要退还给受害人。这样的结果,让诚实经营的商家如何能够接受? 解决目前的困境需要更智慧的方案。反诈工作不能放松,但对善意商家的保护也必须加强! 或许可以建立更快捷的甄别机制,对于能够提供完整交易凭证的商家,加快解冻非涉案资金的速度;或者可以尝试建立保证金制度,在案件调查期间先解冻部分资金保障商家正常经营。 鹿邑这位老板的遭遇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构筑反诈防线的同时,也要为诚实经营者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 毕竟打击犯罪与保护合法经营从来不是对立的选择题。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完全有可能找到更精准的解决方案。 比如利用大数据分析交易模式,建立商家白名单制度,或者开发更智能的资金流向监测系统。关键在于,是否愿意投入资源去平衡各方利益。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反诈 冻结资金 信息来源: 民生频道大参考2025-10-28报道 文|墨海 编辑|史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