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韩国人放弃汉字,可能是他们做过最愚蠢的决定。"这话不是中国人说的,而是从美国投

"韩国人放弃汉字,可能是他们做过最愚蠢的决定。"这话不是中国人说的,而是从美国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口中说出来的。这位90多岁的老人最近在伯克希尔年会上的一番话,瞬间在全球文化圈炸开了锅。 说起来挺有意思,一个美国投资大佬,居然会对东亚的文字使用如此关注。但仔细想想,巴菲特说得确实在理。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汉字就像是中日韩三国之间的文化桥梁,而现在韩国人却亲手把这座桥给拆了。 1948年,韩国颁布《韩文专用法》,开始全面废除汉字。到1970年,朴正熙政府更是全面禁止在学校教授汉字。 这个决定在当时被包装成"清除殖民影响"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爱国举措,但现在回头看,代价实在太大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的韩国年轻人已经读不懂自己祖先留下的文献了。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的研究显示,超过80%的20-30岁年轻人完全无法阅读用汉字书写的古籍。 这就好比一个中国人看不懂《论语》、《史记》,岂不是把自己文化的根都给斩断了? 去年首尔大学做过一个调查,发现能准确读出"光化门"三个汉字的大学生不到三成。 这可是他们国家最重要的文化地标啊! 就连韩国自己的历史学者都忧心忡忡地说,照这个趋势下去,用不了两代人,韩国的历史研究就要出现断档了。 反观日本,虽然也经历过"去汉字化"的讨论,但最终保留了2000多个常用汉字。 结果呢?日本学生既能阅读古典文献,又能顺畅地与中韩交流。 东京大学教授山田孝之曾说:"汉字是东亚的拉丁文,放弃汉字等于自绝于东亚文化圈。" 在经济层面,巴菲特的眼光更是毒辣。现在中日韩三国的贸易量每年都在创新高,2022年已经超过7000亿美元。 可就在商务往来最密切的时候,韩国却自己制造了沟通障碍。很多韩国企业不得不再花重金给员工补习汉字,这又何苦呢? 说起来挺讽刺的,现在韩国最重视汉字的人群反而是那些大企业高管和公务员。 三星、LG等财阀在招聘时,仍然会把汉字能力作为重要参考。可是等到这些年轻人需要用到汉字时,往往为时已晚。 最近这些年,韩国国内也开始出现反思的声音。首尔市不得不在2012年恢复部分路牌的汉字标注,因为太多外国游客(包括中国和日本)反映找不到路。 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推动"汉字教育回归",但积重难返,谈何容易。 更让人唏嘘的是,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汉字正在成为世界性的文字。 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中有中文,国际会议的文件也常常需要中文版本。韩国这个时候自外于汉字文化圈,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其实啊,文字不仅是一个交流工具,更是一个文化的载体。 汉字在东亚使用了上千年,早已经融入了各个国家的文化血脉中。 强行剔除汉字,就像是从一个人的身体里抽走血液,怎么可能不虚弱呢? 巴菲特最后说的一番话特别发人深省:"在投资界,我们最看重的是护城河。而在文化领域,汉字就是东亚文明的护城河。现在有人主动把自己的护城河给填了,这难道不愚蠢吗?" 你们觉得放弃汉字对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会有怎样的影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