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以为稀土管制能按住荷兰, 没想到人家反手就把中低端DUV光刻机也禁了,连老设备维修都掐脖子。这波操作看着够刚,实则更像慌不择路的孤注一掷。 荷兰这套组合拳确实够狠。10月31日,荷兰政府正式启动2025年光刻机出口新规,直接把DUV设备出口限制从7纳米下调至14纳米。ASML的1970i、1980i这些中阶机型统统被纳入许可证管理,审批周期硬生生拉长到90天。连维修老设备都成了问题,某些在中国提供服务和备件的许可证到期后,荷兰政府很可能不会续签。 表面气势汹汹,背后却是荷兰自己的内忧外患。新规落地当天,ASML股价应声大跌8.2%。市场预测要是真失去中国市场,ASML2025年营收可能缩水12%。中国可是ASML最大的DUV市场,贡献了全球35%的销量,2024年对华营收占比高达28%。荷兰半导体产业12万从业者中,20%的岗位与对华贸易直接相关,这一刀下去,怕是会伤到自己。 ASML这位“自家孩子”已经开始阳奉阴违。面对政府的政策捆绑,ASML迅速推出NX2000系列新机型,通过微调参数规避管制标准。客户只需投入800万美元适配,就能实现7纳米芯片生产,等于变相把限制给破了。同时计划在苏州建设技术服务中心,储备5亿美元零部件,将设备维修周期从45天压缩至15天。企业的求生本能,远比政治口号来得真实。 荷兰的困境不止在股市数字里。中国升级的稀土管制新规明确,含0.1%中国来源稀土的光刻机类货物均需许可。ASML光刻机中单台设备的稀土磁体用量超过10公斤,占电机成本三成以上,镜头抛光还必须依赖中国的高纯度铈基材料。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掌握在中国手中,荷兰短期内根本找不到替代方案,ASML的稀土库存仅能支撑8周生产。 这场博弈意外加速了中国半导体设备的自主替代。中芯国际等企业已加大与日本及国产设备商的合作。上海微电子28纳米光刻机良率已达90%,成本仅为ASML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2025年计划交付10台以上。中微公司、北方华创、拓荆科技等国内企业也在各自领域快速成长。 荷兰这般强硬,很大程度上是迫于美国的压力。但如今美国自己也在调整节奏,中美在10月30日达成阶段性协议——美方暂停针对中企的“50%穿透规则”,中方则暂停即将生效的稀土管制措施。留下荷兰独自面对这个尴尬局面。 政治切割改变不了半导体产业链“你中有我”的全球深度绑定。荷兰的冒险之举更像是在自己身上绑枷锁,不仅困住了自家企业的扩张空间,更亲手为竞争对手按下了加速键。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