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BBC中文网11月3日阴阳怪气地报道:“中国已将新疆重新包装成旅游胜地,大力宣传

BBC中文网11月3日阴阳怪气地报道:“中国已将新疆重新包装成旅游胜地,大力宣传‘民族’体验,但活动人士称,中国正试图抹杀当地文化。”   BBC中文网这篇报道真是把阴阳怪气玩到了骨子里,明明新疆的旅游火得实实在在,各族文化借着旅游的东风传得更远,到他们嘴里反倒成了“重新包装”“抹杀文化”,这根本就是在睁眼说瞎话。   先不说别的,“重新包装”这词就透着股坏心眼,合着新疆的旅游发展是装出来的?看看文化和旅游部的实打实数据,2024年新疆接待游客都到3.02亿人次了,同比增长14%,游客花的钱更是达到3595.42亿元,增长了21%,各项指标全是历史新高。   2025年春节假期更不含糊,794万多人次的游客带着80多亿消费而来,冰雪旅游、民俗活动挤得满满当当,这要是靠“包装”能撑起来?怕是BBC自己都不信。   天山天池的哈拜克最有发言权,他从1996年就做旅游,最早在天池边搭个毡房,水电不稳只能夏天干三个月,后来景区搞生态搬迁,搬进政府建的民俗风情园,水电齐全还能全年营业,现在旺季一天接待十五六桌游客,雇的厨师月工资都六七千块。   要是真像BBC说的“包装”,哪能让牧民踏踏实实做了三十年旅游,还把生意越做越大?   更可笑的是“试图抹杀当地文化”的鬼话,这话简直是把黑白彻底颠倒了。新疆明明是借着旅游的东风,把各族文化宝贝都亮出来给全世界看。   2025年和田搞的非遗援疆展示活动,光非遗项目就有435个,传承人来了383位,规模创了历年之最。   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传承人托合那力・吐逊那力,就在约特干故城中央吟唱英雄史诗,浑厚的古老音节引着游客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他自己都说要让全国游客领略这份壮美。   还有维吾尔族的艾德莱斯绸,做成帆布包、团扇这些文创,把石榴花茜素红的色调和荆楚文化结合,游客买着纪念品就把文化记住了;和田的核桃木手工艺品,传承人迪丽努尔・依斯坎旦开了公司,游客还专门去生产基地打卡,一天能接待四五拨人。   这些老手艺非但没被抹杀,反倒成了游客追捧的香饽饽,这不就是让文化活起来的最好证明?   BBC嘴里的“活动人士称”,跟当初西方媒体造谣新疆棉、番茄一样,全是没根没据的瞎扯,说白了就是找个假靶子当借口。他们自己也知道这是造谣,就像美国驻广州总领馆官员都承认,新疆根本没问题,炒作这些就是为了让中国陷入泥潭。   这些所谓的“活动人士”,要么是拿了西方资助的傀儡,要么是凭空捏造的影子人,从来拿不出半点实锤。   反观新疆的文化保护,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石河子的非遗传承人付新尧教了37个学员,他们的剪纸作品成了景区热销的明信片,还做成灯箱照亮徒步栈道;中央美院的学生用数字技术让皮影戏动起来,游客挥挥手就能看见敦煌色系的数字烟花,把古老技艺和现代科技凑到了一起。要是真要抹杀文化,用得着花这么大力气保护传承、搞创新传播?   说穿了,BBC这就是典型的双重标准作祟。别的国家把民俗风情和旅游结合,他们夸成“文化传承典范”;到了中国新疆,明明是让各族群众靠文化吃上旅游饭,反倒成了“抹杀文化”。   洛浦县的买买提阿布拉守了40年鱼塘,以前湿地萎缩日子难,现在靠着胡杨林景区卖烤鱼,年收入能到25万元,他做的还是最地道的民族风味;博斯腾湖的蒋新种了近5000株树,把沙地改成绿洲度假村,游客冲着湖光山色和鲜鱼来,房间都订到下周二。   这些普通人靠着家乡的风景和文化过上了好日子,这在BBC眼里居然成了“问题”,说到底还是西方中心论的傲慢在作祟,他们见不得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好,更见不得中华文化生生不息。   新疆的旅游火起来,本质上是因为这里的生态美、文化真,更因为当地人靠双手把资源变成了好日子。   3.02亿游客用脚投票,非遗传承人用手艺说话,这些事实比BBC的谣言有力一百倍。他们越是阴阳怪气地抹黑,越说明新疆的发展打了他们的脸,毕竟要是真能找出实锤,也犯不着靠匿名“活动人士”编瞎话。   新疆的文化从来不是谁能抹杀的,就像游客在约特干故城听到的玛纳斯吟唱,在天池边尝到的哈萨克族美食,这些鲜活的文化印记,早把BBC的谎言戳得千疮百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