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

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在狮城街头,一位福建后裔的商人忽然开口,话音落地如惊雷:我们这些新加坡华人,压根儿不怎么管中国那边过得咋样。这话一出,搅动多少人心湖?多数族裔的“优待”原来是场误会? 新加坡这地方,华人占居民七成四左右,祖籍多是福建广东一带。可大家伙儿见面,总先报“新加坡人”这层身份,提“华人”倒像说外人。1965年8月9日独立后,国家就把多族群和谐当成头等大事。资源少,族群杂,政府从住房抓起,确保大家住一块儿,融一块儿。1989年3月1日,建屋发展局推出民族融合政策,每小区华人最多84%,马来人至少22%,印度人和其他至少10%;楼宇里华人87%、马来25%、印度15%。这规矩一卡,热门区房价就高出15%到20%,买房得排队查配额。结果呢?街坊间从生疏变熟络,邻里间聊的不是老家风俗,而是本地物价地铁。政策好就好在,让不同族群天天打交道,日子长了,国家认同就牢了。 教育这块儿,更是从小抓起。1959年人民行动党上台,1960年就把第二语言定为小学必修,英语当主心骨。课堂上,英语占45%,华语20%,中学数理化全用英语教。1979年9月7日启动推广普通话运动,想加强母语,可英语仍是职场王道。国立大学调查显示,18到35岁华人里,只有23%能写好华文,多数人觉得日常用不着。1966年教育改革强调英语优先,公职大企业招聘时,先看英语水平。这样的安排,让年轻人从小就扎根本地规范。2024年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新加坡人对国家认同感达67%,这不是空谈,是政策一步步磨出来的。 就业和生活成本,又加了把火。新加坡生活开支全球第七,底层两成人口食品医疗支出年增1%到13.8%。大家伙儿忙着房贷学费,哪有空盯着海外新闻?2023年中新建交额108.39亿美元,占新加坡外贸15%,可对普通人,这多是上层事儿。底层华人更实诚,琢磨的是超市打折和水电单子。2022年民调,86%新加坡人支持大国平衡外交,只有4%倾向亲中。这心态,根儿上还是国家利益摆在那儿。 话说回来,那位福建裔商人阿明,在社区聚会上直言不讳。他端茶坐下,环顾一圈马来印度朋友,说:“我们新加坡华人,日子紧巴巴的,远方的事儿顾不上。”这话听着扎心,却道出实情。阿明高中英语拿手,华语只在家闲聊。进出口公司后,订单表格全英语,华语文件年终才汇总。底层压力大,2022年民调数据摆在那儿,大家优先本地事儿。中国发展热闹,可对他们,组屋租金涨没涨才实在。 这种“不在乎”,本质上是现实筛选。年轻一代更彻底,生在新加坡,学本地历史,刷英语软件,对中国了解多从旅游来。2023年学华语人数增30%,可多是为抓中国市场机会,不是念旧情。外贸商们说,以前中国客户用英语,现在新加坡人抢学华语,全是利益驱动。2024年皮尤调查,新加坡67%人对华正面,华人71%,这积极看法,离不开经贸实惠。可情感上,血脉亲情淡了,国家公民标签重了。 其实新加坡不搞多数族裔特权,李光耀时代定规矩,多数就得多担义务,给少数留位置。总统有保留机制,2017年9月14日,哈莉玛·雅各布当选马来裔总统,填补30年空白。国会大厅里,各族议员鼓掌,这公平轮换,宪法硬杠。公务员马来人占比14%到16%,高于人口13.5%,海军军官马来裔超20%。组屋配额卡死,不让华人聚居。阿明买房时,看中单位被上限挡住,只能转区,多掏几万新元。这样的“抑多数扶少数”,让华人优势没法显,哪来的“受欢迎”? 政策环环相扣,从住房到职场,把“华人”压成文化符号,“新加坡公民”变生存必需。1965年被马来西亚踢出联邦后,国家就把身份焊死。底层华人惨点儿,收入低开支高,可上层跟中国做生意,2023年贸易额亮眼。2024年协议深化人文交流,文化中心青年项目增多,拉近距离。 新加坡华人经历,给我们海外同胞提个醒:身份认同,得在现实里扎根。中新关系稳,2024年“一带一路”框架下,港口数字经济对接紧。政府对话、文化节庆、教育互访,都能添砖。坚持多边主义,新加坡华人在两国间当桥梁,共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