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矛盾千头万绪,如何精准化解?
近年来,湛江吴川市人民法院打破“坐堂问案”,打造协同、精准、前端“三向共治”新模式,将司法力量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取得积极成效。
今年以来,共成功调解2366件纠纷,调解成功率约四成。
联动解纷
从“看着办”变“马上办”
“他们拖欠我们工程款快两年了,今天要是不给个准信,我就待在这不走了!”
“是你们没有备齐资料,导致专项资金被收回,我们现在拿什么支付?”
2024年9月,在吴川法院的调解室里,一起涉工程款纠纷的调解工作正在“火药味”中进行。
原来,某建筑公司承接的某学校旧楼维修工程早已完工,但27.5万元款项被拖欠近两年,建筑公司经营出现困难,诉至法院。
“反正我们没有足够的经费支付,你们看着办!”校方代表撂下这句话便起身离去,第一次调解无果。
双方对工程款项和数额均无异议,症结就出在支付问题上,那么影响支付的“堵点”是什么呢?
承办法官欧明在案卷中一页一页、一字一句抽丝剥茧,终于发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点——教育局。这既是统筹学校经费审批的主管部门,也是吴川法院联合28个职能部门成立的“联合调处工作室”中的其中一环。
事不宜迟,欧明立即联系教育局,说明案涉款项情况。教育局随即派工作人员联系学校有关负责人,引导校方回到了调解桌。

联合调处工作室调解纠纷
第二次调解,现场气氛明显缓和不少。法官和教育局工作人员通过摆事实、理症结,发现学校并非恶意欠款,而是双方沟通不畅导致上报材料遗漏、资金未获审批。
“学校请抓紧补材料,教育局好尽快协调经费审批。”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
至此,案件峰回路转。欧明法官顺势向当事双方亮出“分期支付方案和司法确认”的“定心丸”。建筑公司负责人终于松了口,愿意再等等,校方代表也表示会尽快重新上报材料。一场纠纷在联合调解下实现双赢。
这是吴川法院与多部门协同共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院构建“法院+”协同解纷大格局,自2023年12月“联合调处工作室”成立以来,共邀请27名调解员联合调解纠纷3433件,占同期民事新收案件的34%。
就地调解
化“分款难”为“最优解”
“你好!钱都到账了吧?”近日,在吴川法院塘㙍法庭“空港桥调解室”里,李富宏正电话回访一起涉机场征地补偿款分配案件。每打完一次回访电话,他都要在写满名字的本子上画一个勾。
李富宏是塘㙍镇平安法治办工作人员。为促进“法院+综治中心”深度融合,他被选派到塘㙍法庭,参与矛盾纠纷化解。
这里坐拥粤西地区最大的民航运输机场——吴川机场和空港经济区,今年9月,为推进机场及空港经济区建设、打造精准解纷新模式,吴川法院在塘㙍法庭成立“空港桥调解室”,实现“调解上门、矛盾不出园”。

此前,塘㙍镇某村被纳入机场建设征地范围。土地补偿款到账后,村委会犯了难:村里人口组成复杂,众口难调。为平衡108户村民利益诉求,村委会召集村民小组反复磋商、拟定分配方案,结果还是引发了部分村民不满,相关纠纷被反映到镇综治中心。
随后,案子被分流到塘㙍法庭。为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庭长陈华芳和李富宏拎起水壶、戴上草帽去村里,挨家挨户听意见、记诉求。经实地走访和几轮沟通,仍有26户村民对自家分配方案不满意。
既然没法全部达成一致,不如两步走,先解决对方案无异议的村民诉求。经过充分讨论,一个“精准分流”方案呼之欲出:对无争议的村民,由村委会按人口比例先行支付补偿款;其余26名争议较大的村民,根据申请引导立案,以裁判方式依法认定分配款。
经三次调解,法庭促成村委会与大部分村民对该方案达成一致意见。后不到两周,村委会已足额向82名村民发放补偿款1120万余元,其余案件也已通过判决方式结案。

塘㙍法庭纠纷调解现场
这是吴川法院打造地方特色法庭、精准引导分流解决矛盾纠纷的一个成功案例。
“飞机落地之前,需要遵循一条看不见的精确路径,名为‘蓝道’,据此,我们将‘走访调查—制定方案—多方调解—达成协议—回访履行’的调解过程,结合飞机落地前的五大步骤,总结形成‘蓝道五边调解法’。”陈华芳介绍说。
今年1-9月,塘㙍法庭调解室共调解案件166件,成功率达55.42%。
前端治理
让“土师傅”变“巧工匠”
黄坡镇东临鉴江,镇内水系纵横,是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建设专业镇。
“为助力乡村振兴,我们对已调解、审结的案件进行分析研判,结合村情民意不同特点,强化前端治理,及时干预源头性、苗头性问题。”黄坡法庭庭长彭曦表示。
林某生与林某化是同村村民,2024年,林某化雇请林某生给其新建房外墙贴瓷砖,因施工过程中竹排断裂,林某生坠地,多处骨折。事后双方对损害赔偿金额争执不下,经法庭多次耐心调解,才最终握手言和。

黄坡法庭调解案件现场
案结不是终点。为防范和减少此类纠纷发生,黄坡法庭和驻法庭调解员对全镇各村摸排走访,针对农村雇请熟人施工现象中的事故多发情况,向黄坡镇政府发出关于加强建筑工人人身安全教育的司法建议书。
黄坡镇政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收到司法建议后,该镇于今年5月派出4个小组对辖区30个村居513栋在建房施工现场开展排查与整治,随后向法庭反馈了整改成果,“排查隐患117处,已整改98处,同时还组织开展了乡村建筑工匠培训。”
一份司法建议,推动更多“土师傅”成为“巧工匠”,让村居建设更安全、更有质量。
为不断提升前端治理效能,该院还积极延伸审判职能,就娱乐场所整治、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等15方面问题,以座谈走访、风险提示、司法建议等方式,助力政府部门堵塞治理漏洞,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类案发生。
“吴川法院将持续发挥司法裁判规则引领和联合调解实质解纷作用,深度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全力打造基层治理‘枫’向标,实现司法与治理同频共振。”该院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