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有这么一种说法,说华人如果和白人结婚,不出三代,基本就看不到华人的模样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英伟达CEO黄仁勋带着一双儿女参加商业活动的照片在网上引发热议,照片里,黄仁勋那张标志性的华人面孔旁边,站着的儿子和女儿却长着高鼻梁、深眼窝,一头浅色头发,完全是西方人的长相。 这种强烈的视觉反差让很多人不禁感慨:怪不得有这么一种说法,说华人如果和白人结婚,不出三代,基本就看不到华人的模样了。 黄仁勋的妻子洛丽是美国白人,两人在大学时期相识相恋,如今三十多岁的儿子黄胜斌和女儿黄敏珊,从外表上看,几乎找不到父亲的华人特征。 这才第二代,华人的模样就已经淡化到这个程度,要是再往下传,那华人的痕迹恐怕真就彻底消失在基因的海洋里了。 这种现象其实在很多跨国家庭中都能看到,从遗传学的角度讲,混血后代的长相是父母双方基因随机组合的产物,而白人的某些特征比如立体的五官、浅色的发色和瞳色,在遗传上往往表现得更加显性。 就像开盲盒一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代会呈现出什么样的面孔,有些家庭第一代混血还能看出点东方人的影子,到了第二代就变得模糊,第三代可能就完全看不出来了。 足球名将谢晖的家族就是个典型例子,他的曾祖母是英国人,按血统算他身上只有八分之一的白人基因,可他的长相却是纯正的中国人模样,一点混血痕迹都找不到。 这说明基因这东西真的很玄妙,有时候某些特征会隔代显现,有时候又会突然消失,影星黄秋生年轻时还有些白人父亲的特征,等到他儿子这一代,作为第二代混血,已经完全看不出欧洲血统了。 不过也有相反的情况,王德民院士的母亲是瑞士人,他自己既有西方人的立体五官又带着东方人的柔和轮廓,可他儿子娶了中国妻子后,第二代混血就完全呈现出华人长相,这种基因表达的不确定性,让每个跨国家庭的后代都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 相比之下,华人如果和黑人通婚,情况就更直接了,网上有个案例显示,中国男生和黑人女生的孩子,第一代就已经是纯黑色皮肤和卷曲的黑发,完全看不到华人特征。 这跟白人混血至少还有几代缓冲时间不同,黑人的基因似乎更加强势,一代就能完全主导后代的外貌。 看到这些变化,有些人可能会觉得遗憾,觉得华人的血脉就这样在外貌上消失了,但其实真正值得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那张脸长什么样。 黄仁勋的儿子黄胜斌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专门研究中华文化相关领域,女儿黄敏珊从小跟着父亲吃中餐,还专门学做中国菜,这些文化层面的认同和传承,比外貌特征要深刻得多。 在全球化的当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婚姻出现,混血后代也越来越多,如果我们还把“长得像不像华人”当作评判标准,那未免太狭隘了。 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应该由他的文化归属、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来定义,而不是由那些无法选择的基因决定,黄仁勋一家在硅谷的成功,靠的不是外貌,而是华人骨子里那种重视教育、坚韧不拔的精神特质。 基因会随着代际更替而重组变化,华人的外貌特征可能会在混血家庭中逐渐淡化,但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只要用心传承,就能一代代延续下去。 那些看不见的智慧、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才是让一个群体生生不息的真正密码。 从这个角度看,与其纠结于三代之后还能不能看到华人的模样,不如思考如何让后代记住自己从哪里来,让文化的根扎得更深,毕竟,真正的传承从来不写在脸上,而是刻在骨子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