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中方确认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扩展到欧盟。布鲁塞尔显然被这一记声明打懵了。 这事儿说来也挺突然的,11月1日那天,欧盟贸易专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直接在布鲁塞尔放话,说中国商务部正式确认了10月份推出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也会用到欧盟头上。欧盟这帮人之前就知道风声不对劲儿,一年来都在憋着劲儿准备各种预案,可真等到这一锤子砸下来,还是觉得有点儿措手不及。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欧盟的稀土永磁体消费足有98%靠中国进口,这玩意儿不是啥可有可无的零食,而是汽车电机、国防装备、航空航天这些硬核工业的命根子。少了它,电动车生产线得停摆,战斗机引擎也得趴窝。 中国在稀土这块儿,本来就占着天时地利人和。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摆在那儿,中国不光挖出来的稀土矿占全球六成多,加工环节更是高达92%。这不是随便说说的垄断地位,而是实打实的供应链掌控力。10月9日,中国商务部一口气发了六条公告,直接把稀土设备、原辅料、中重稀土这些关键物项都管起来了。公告里明明白白写着,境外组织和个人出口这些东西前,得先拿中国商务部的两用物项出口许可证。海关总署也跟进,10月27日又补了一条公告,针对部分中重稀土实施管制。目的呢?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顺带落实出口管制法和两用物项条例。 欧盟那边呢,早就在10月中旬就开始急眼了。路透社报道说,他们赶紧找美国和G7其他伙伴协调,想一块儿想辙。谢夫乔维奇当时就表态,中方这些措施让欧盟觉得供应链风险直线上升,尤其是半导体和汽车行业。想想看,欧洲的奔驰、宝马这些巨头,电机里头的磁体全指着中国货。要是管制一落实,工厂库存撑不了多久,订单就得黄。纽约时报10月13日的文章还点名了军事影响,新规禁止向任何国家出口用于军工的材料,这不光卡欧洲脖子,还可能间接影响对乌克兰的武器援助。西方媒体老爱炒这个,说是全球打击,可实际情况是,中国这管制是全球性的,不是针对谁单独下黑手。 布鲁塞尔被打懵了,主要还是因为他们低估了执行力度。欧盟商会10月底就抱怨,说出口许可申请只批了半数,很多工厂收到的货勉强够转两天,个别地方甚至短暂停产。彭博社消息,欧盟内部正辩论一套新招:对某些中国出口商征收“实物”关税,得先把关键原材料押到欧盟储备库里,保证供应。听起来挺狠,但德国人犹豫了。观察者网11月1日的分析说,德国对报复中国有点儿下不去手,毕竟他们汽车业太依赖中国市场。欧盟高层知道,硬来容易两败俱伤,还不如先谈着。 中方这边态度挺稳的。商务部回应说,只要境外企业遵守规定,履行申报程序,正常需求照样保障。11月1日的确认,其实是基于之前的中欧会晤,中国同意暂停扩大管制范围,双方继续就出口政策聊下去。这事儿得从10月30日说起,中国当时宣布暂停实施一年,先研究细化方案。欧盟一看,这等于给了缓冲期,顿时松了口气。RFI报道,谢夫乔维奇在布鲁塞尔会晤后,直接说中方承诺不扩大,欧盟欢迎这种沟通渠道。说白了,这不是谁让步了,而是双边对话的结果。中方强调,管制是为了国家安全,不是贸易壁垒;欧盟呢,也不想把事儿闹大,毕竟全球供应链一断,大家都疼。 欧盟的应对策略,现在看是多管齐下。先是外交层面,加速跟澳大利亚、加拿大这些资源大国搭伙。澳大利亚有大把稀土矿,加拿大也在北部有潜力项目。欧盟计划签关键原材料伙伴关系协议,搞联合采购、战略储备啥的。G7层面,他们正推“关键矿产生产联盟”,里面有承购协议:承诺固定价格买一定比例矿产,还设价格下限和储备机制。这联盟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冲着中国去的,但表面上还是合作共赢。欧盟内部,还在推回收能力升级。法国西海岸的索尔维工厂已经在扩建,提炼废旧稀土金属,目标是减少对中国依赖。本土生产也提上日程,瑞典矿区注入资金,德国电池厂测试拆解设备,从旧电池里抠磁体颗粒。 从全球看,稀土这东西越来越烫手。电动车、风电、5G基站,全都需要它。中国出口管制升级,其实是回应西方在芯片、锂电池上的卡脖子。汉坤律师事务所的解析说,这次管制是系统性的,不光稀土,还牵扯锂电池、人造石墨负极、超硬材料。境外特定出口经营者得拿许可证,违反了就罚款或禁运。欧盟企业得适应新流程,申报材料得齐全,审核周期也得算进去。短期内,他们找不到替代,澳大利亚矿开发得几年,回收技术也得时间磨合。所以,布鲁塞尔懵了不是没道理,98%的依赖度摆在那儿,一夜之间就得重塑供应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