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奇葩乱象——当科研变成买卖,谁在逼老师造假?   同是高校教师

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奇葩乱象——当科研变成买卖,谁在逼老师造假?   同是高校教师,晋升之路却隔着一道“经费天堑”。上海电力大学的教师能凭电力领域技术转化成果顺利评上教授,而西北某二本院校的小语种教师,却要自掏腰包找中介“买课题”,否则连副教授的门槛都摸不到。   2025年深秋,多起被曝光的案例和政策文件摆在一起,愈发凸显出高校职称晋升里的荒诞与撕裂。   横向课题本是连接校园与市场的桥梁,如今却成了职称晋升的“入场券”,甚至演化成明码标价的任务。教授每年要凑够8万元,副教授7万元,讲师4万元,这组指标像紧箍咒一样套在不少教师头上。   更离谱的是晋升条件,想评副教授,要么有国家级课题,要么就得拿省级课题搭配50万元横向经费。   对于“双一流”高校的理工科教师来说,企业主动上门合作,课题经费自然不愁;可对普通二本的人文社科教师而言,纵向课题抢不过名校,横向课题又没有企业真需求,只能另寻出路。   这条“出路”就是一条成熟的灰色产业链。武汉有家众创空间管理公司做这行已经7年,他们给教师设计的“玩法”堪称魔幻:   50万元的课题,教师只需先拿出5万元,通过合作企业分期打款到学校,再凭发票循环报销,十次周转就凑够了指标。   中介甚至会包办所有材料,从验收表到效益报告一应俱全,还“贴心”提醒跨地区课题造假成本高,更容易蒙混过关。   有教师在交流平台透露,为了凑钱,有人找亲戚朋友的企业走账,有人甚至借了高利贷,而学校收取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管理费,成了这场游戏的“入场费”。   不同高校的管理费差异,藏着乱象背后的深层动机。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这类规范院校只收5%的管理费,而不少普通高校却按20%到30%的比例抽成。   对后者而言,横向课题经费不仅是“申硕申大”的政绩筹码,更是一笔稳定的创收来源。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点破了这层窗户纸,这和有些高校组织教师读“速成博士”本质一样,都是为了凑指标的急功近利之举。   学校需要好看的经费流水对外宣传,教师需要指标保住饭碗,双方形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   政策层面早已明令禁止这类乱象。2018年就提出要破除“四唯”,2025年9月出台的教育评价改革指导意见更是明确要求分类评价、突出教学实绩。   上海的改革试点本该提供范本,当地把高校分成不同类型,评价结果直接和经费、招生计划挂钩,上海电力大学还据此建立了重实效的绩效体系,让教师不用再为凑经费发愁。   但这些经验没能在全国铺开,很多地方还是“一刀切”,把横向经费当成硬指标,让政策成了“纸上画饼”。   没人比那些被迫造假的教师更清楚其中的风险,但考核压力推着他们往前走。     2025年10月,淮南联合大学公布的警示案例里,天津某高校副教授严某某虚构24份合同,套取220万元经费,最终被判3年6个月。北京某高校教师更因套取3756万元获刑12年。   这些案例里,不仅教师获刑,帮忙走账的企业老板、牵线的中介也都成了共犯。   可即便如此,仍有教师铤而走险,就像网友说的,“不造假可能连明年的绩效都拿不到,造假还有一线生机”。   这种畸形生态正在扭曲学术初心。年轻教师入职先学怎么找中介、凑经费,资深教师把精力花在维护企业关系上,谁还愿意沉下心来备课、搞基础研究?   某师范院校的老教授发现,身边有同事一年没发表一篇论文,却靠“买”来的课题晋升了教授,而自己深耕教学三十年,只因没经费,至今还是副教授。   更可怕的是,这种风气会形成恶性循环,踏实做事的人被边缘化,投机取巧的人得利,最终伤害的是教育本身。   2025年3月,安徽省刚下达第一批横向课题备案计划,37个项目都要求真实服务企业需求。   这说明政策在努力纠偏,但只要“唯经费”的评价惯性还在,只要普通高校的“申硕申大”焦虑没缓解,造假的土壤就不会消失。   上海的试点已经证明,分类评价能让不同类型的高校各展所长,可从试点到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职称晋升本应是对教师能力的认可,如今却成了一场考验财力和人脉的游戏。   那些趴在讲台上教书育人的教师,那些埋在书堆里做研究的学者,不该被冰冷的经费数字挡在晋升门外。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信息:“教授8万副教授7万博士6万”,部分高校职称晋升现“金钱游戏”:老师或自掏腰包或借款,横向课题考核催生造假产业链 红星新闻·2025-10-31 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