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755年,乾隆灭掉准噶尔,屠尽男丁灭族,对当时的世界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很多人误

1755年,乾隆灭掉准噶尔,屠尽男丁灭族,对当时的世界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很多人误以为准噶尔是一个部落,实则不然,它其实是一个中亚地区的庞大帝国,他与清朝的恩怨素来已久,时至乾隆上位,他面对的就是这个与清朝缠斗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庞然大物。 主要信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平定准噶尔之战) 紫禁城养心殿的烛光在乾隆二十年的一个春夜轻轻摇曳。 御案上摊开的西北疆域图被镇纸压着,乾隆皇帝的手指缓缓划过天山南北的广袤土地。 这份刚刚送到的八百里加急军报,预示着持续近百年的西北边患即将迎来终局。 准噶尔汗国的兴衰轨迹充满传奇色彩。 这个起源于漠西蒙古的游牧政权,在17世纪后期迅速崛起。 噶尔丹汗时期,其铁骑踏遍中亚草原,控制着东起阿尔泰山西至巴尔喀什湖的辽阔地域。 他们不仅擅长骑射,还从俄罗斯引进了先进的火器技术,组建起强大的炮兵部队。 鼎盛时期的准噶尔汗国,俨然是中亚地区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清朝与准噶尔的恩怨可追溯至康熙年间。 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清军首次见识到准噶尔军队的战斗力。 噶尔丹巧妙利用驼城战术,将骆驼缚蹄卧地,背负箱垛,蒙以湿毡,环列如城。 清军费尽周折才突破这道防线。 此后数十年间,双方在西北边境反复拉锯,互有胜负。 转机出现在18世纪中叶。 1745年,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病逝,汗国陷入内乱。 其子那木札尔与喇嘛达尔扎为争夺汗位兵戎相见,各部首领各自为政。 雪上加霜的是,一场罕见的天花疫情席卷草原,人口锐减,牲畜大量死亡。 此时的准噶尔汗国,已不复往日雄风。 乾隆皇帝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战略机遇。 他一方面调兵遣将,一方面采取分化策略。 当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因权力斗争失利来降时,乾隆给予隆重接待,详细询问汗国内情。 1755年春,清军兵分两路西征,北路由班第率领,西路由永常指挥,两路大军如同铁钳般直指伊犁。 这场远征出乎意料的顺利。 清军行进途中,不断有准噶尔部落前来归顺。 当大军兵临伊犁城下时,守军已无战意。 准噶尔汗达瓦齐仓皇出逃,最终在格登山被擒。 清军仅用百余日就占领了准噶尔统治中心。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 1756年,投降清军的阿睦尔撒纳再度反叛。 这次反复让乾隆意识到,必须采取更彻底的解决方案。 他任命兆惠为定边将军,授予"永绝根株"的方略。 清军改变策略,对抵抗部落严厉镇压,对归顺部众妥善安置。 战争的残酷性在此时显露无遗。 据史料记载,清军在额尔齐斯河流域遭遇顽强抵抗后,采取了相当严厉的镇压措施。 曾经水草丰美的牧场渐渐荒芜,幸存的准噶尔人四处逃散。 至1759年,这个曾经称雄中亚的汗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这场战争深刻改变了亚洲地缘政治格局。 清朝的疆域向西延伸至帕米尔高原,完全掌控了天山南北。 而准噶尔的灭亡,使得沙俄与清帝国在中亚地区直接接壤,为后来的边境纠纷埋下伏笔。 对当地民众而言,战争带来巨大创伤,但也结束了长期战乱,迎来相对和平的时期。 战后,清政府在伊犁设立将军府,建立军府制度管理新疆。 从东北调遣锡伯族官兵驻防,从中原招募民众屯垦戍边。 这些措施有效巩固了西北边防,也使新疆与内地联系更加紧密。 虽然准噶尔汗国已成为历史,但其兴衰历程仍是研究清代边疆治理的重要案例。 准噶尔问题的解决标志着困扰中原王朝千年的北方边患基本终结。 清朝通过军事征服与政治安抚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对西北边疆的有效管辖。 这种治理模式对此后中国的疆域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