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者感叹:我们已非超级大国,得像二流国家那样与中国相处 “英国最好记住自己对华影响力的真正所在。”10月30日,英国知名历史学家和专栏作家西蒙·詹金斯(SimonJenkins)在《卫报》发表评论文章,批评英国政府盲目追随美国对抗中国的姿态,认为美国已难再主导全球,而中国的崛起正改变全球权力格局。 西蒙・詹金斯的感叹戳破了英国政坛不愿承认的现实:那个曾在全球耀武扬威的“日不落帝国”,如今早已褪去超级大国的光环,却还在国际关系的舞台上硬撑着旧日身段,这种拧巴的状态让它在对华关系上陷入了两难。 脱欧之后的英国经济就像泄了气的皮球,2024年下半年增长几乎停滞,四季度仅增长0.1%,2025年的GDP增长预测更是从2%下调到1%,为了填补财政漏洞,政府不得不削减福利和日常开支,连民众的购买力都在通胀中被不断侵蚀。 可偏偏在这种脆弱时刻,中国成了英国绕不开的经济依靠,2024年中英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突破1300亿美元,平均每天就有3.6亿美元的往来在两国之间发生,截至2025年7月,英国累计对华实际投资超350亿美元,中国对英直接投资存量也超过320亿美元,中国既是英国在欧洲的第二大投资目的地,也是第三大外资来源地,这样的贸易规模早已成了英国经济的“救命稻草”。 但英国的对华心态却始终在摇摆中反复,一边是离不开的贸易伙伴,一边又要跟着美国炒作“中国威胁”,活脱脱上演了一出自我矛盾的闹剧。 2025年10月,中国出台稀土出口管制新规仅六天,英国就急匆匆宣布制裁11家中国企业,理由是所谓“支持俄罗斯能源实体”,可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不过是想通过对华示强来巩固与美国的“特殊关系”,顺便在欧盟面前刷存在感。 可这种冒险操作的代价显而易见,中英之间数以千计的企业和科研项目可能受到影响,而英国自己的稀土需求高度依赖中国供应,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做法,着实让人看不懂。 更可笑的是那场持续两年多的“中国间谍案”,2023年3月英国以涉嫌违反《官方机密法》逮捕两名本国公民,炒作得沸沸扬扬,结果2025年9月检方只能以“证据未达审判门槛”为由撤销指控,两名当事人白白承受了两年半的“噩梦”,事业和生活全被打乱,而英国内政部还嘴硬说“感到失望”,这种没有事实依据的政治操弄,除了破坏双边互信,根本毫无益处。 英国之所以陷入这种尴尬,本质上是还没从帝国迷梦中清醒过来,不愿接受自己如今的国际地位。 要知道,全球格局早已不是它熟悉的模样,安永的报告显示,金砖国家在全球商品出口中的份额从2000年的10.7%飙升到2024年的23.3%,而G7的份额却从45.1%跌至28.9%,预计到2026年,金砖国家的出口份额将正式超过G7。 中国牵头的“金砖+”机制不断壮大,在世界贸易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强,而英国所在的G7,其全球经济治理的主导权正在被逐步削弱。 反观英国自身,脱欧后不仅失去了欧盟内部的市场优势,还面临美国关税政策的冲击,对美出口占英国总出口额的20%,一旦美国加征关税,英国2025年和2026年的GDP增速可能降至0.8%,这种对外依赖度让它根本没有资本在大国博弈中随心所欲。 更讽刺的是,英国一边计划额外投入22亿英镑增加国防开支,号称要防范虚构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边却在削减海外文化机构的预算,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恰恰暴露了它的战略焦虑。 美国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对华关税战,最后都不得不妥协收场,可英国还在跟着起哄,忘了自己的经济根本经不起折腾。 其实工党政府上台后,已经出现了务实转向的苗头,2025年2月,中英时隔7年重启战略对话,中国外长时隔10年再次访英,双方规划了能源、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的高层对话,英国财政大臣还率领庞大商业代表团访华,这些动作都说明,英国经济界早已看清现实,知道与中国合作才是出路。 说到底,英国的困境不在于中国太强,而在于自己摆错了位置,它既想维持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又想从中国市场获取利益,既想炒作安全议题彰显存在感,又怕真的得罪这个重要贸易伙伴。 可全球经济的逻辑从来不会迁就幻想,每天3.6亿美元的贸易往来、近千亿英镑的双边合作,这些数字都在提醒英国,中国早已不是可以随意拿捏的对象,而是需要平等对待的超级大国。 詹金斯的呼吁其实是给英国政坛提了个醒:与其抱着早已褪色的帝国余晖自欺欺人,不如放下身段,像所有二流国家那样,用务实的态度与中国打交道。 毕竟在当下的全球格局中,合作才能共赢,对抗只会让自己更加被动,英国要是连这点都看不透,恐怕还得在矛盾和纠结中继续消耗自己的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