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临死都没想到,最大的卧底不是吴石,而是那个天天陪他开会的人! 这个人就是郭汝瑰,国民党里公认的军事天才,可实际上他是共产党派去的隐秘高手。 郭汝瑰1907年出生在重庆铜梁一个书香门第,小时候家里不算富裕,但父亲总爱议论时政,骂北洋军阀腐败,这让小郭从小就对社会不公看不惯。 1919年,他跟着爸去成都读书,正赶上五四运动,学校里新潮老师胡子霖讲社会主义,让他心里种下种子,觉得中国要富强,得靠新思路。 1925年高中毕业,家里想让他学医或工,但他堂哥郭汝栋是川军师长,劝他考黄埔军校。 郭汝瑰一想,国家乱成这样,先从军稳住大局再说,就去了广州。 那时候正国共合作,黄埔军校政治课上,萧楚女、恽代英这些共产党人讲课,让他眼睛一亮,觉得共产主义才是救国真道。 1928年,他经同学袁镜铭介绍,正式入党,可惜后来部队调动,组织联系断了,断了联系也没闲着,郭汝瑰继续深造。 1930年,他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学了两年军事,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他气不过,愤然退学回国,表明爱国心。 回来后进陆军大学第十期,毕业留校教书,蒋介石亲自当校长,让他成了“天子门生”。 抗战爆发,1937年他调到陈诚的十八军十四师当参谋长,参加淞沪会战。 那仗打得惨烈,日机炸个不停,部队伤亡大,郭汝瑰主动请缨,带两个团守阵地,七天七夜拼到只剩两千人,硬是顶住了。 这下陈诚把他当宝贝,蒋介石也刮目相看,从此郭汝瑰平步青云,成了陈诚“十三太保”之一,人称“郭小鬼”。 他清廉得要命,蒋经国突然去他家吃饭,看到桌上就几盘素菜,书桌上只有兵书和笔记,回去跟老蒋说,这人两袖清风,饱读兵书。 老蒋更信任他了,谁知道这层清廉外衣下,藏着大秘密,抗战胜利后,郭汝瑰升得快,一年三迁,当上国防部作战厅厅长。 这时候他偶然碰到老同学任逖猷,才知道任是共产党人,赶紧通过他联系上董必武。 1945年5月,他秘密见董必武,请求恢复党籍,但董说你在高层更有用,就安排任廉儒单线联系。 从此郭汝瑰开始情报工作,国民党机密一份份传出去,总共100多次,帮共产党决胜千里。 拿孟良崮战役来说,1947年5月,老蒋召集会议,郭汝瑰坐在旁边记笔记,听到老蒋要用王牌七十四师秘密参战。 这师是抗日铁军,全美式装备,师长张灵甫身经百战,守南京的贴身部队,郭汝瑰回家就把计划抄下来,交给任廉儒。 情报一到解放军手里,陈毅马上调华东野战军主力围歼,国民党兵力虽多,但解放军集中优势打七十四师,三万多人全军覆没,张灵甫被击毙。 老蒋的山东重点进攻计划破产,解放军南下没了后顾之忧。郭汝瑰后来回忆,说国民党自己问题大,五公里外有援军,三天没动静,可情报价值巨大,扭转了华东局面。 孟良崮后,老蒋没怀疑郭汝瑰,继续用他。转到淮海战役,这仗决定徐州命运,徐州丢了,南京就危险。 国民党有黄维十二兵团,装备精良,老蒋原计划“守江必守淮”,用徐州当饵,吸引解放军围攻,然后从蚌埠反包围。 郭汝瑰在会上故意强调徐州重要,劝老蒋别冒险,还建议把机械化部队放河网地带,地形不合适,部队有力使不上。 更狠的是,他劝黄维兵团去宿县,结果解放军早埋伏好,黄维12万人被中原野战军围在双堆集,全歼,黄维被俘。 郭汝瑰还传了《徐蚌会战蒋方部署》,让解放军提前调整,老蒋三变决心,从蚌埠决战改徐州外围,彻底乱套。 淮海战役国民党损失惨重,三大战役后,老蒋想学刘备入蜀,固守西南,郭汝瑰看准机会,主动请缨去四川,当上七十二军军长。 1949年12月,他率部在宜宾起义,国民党西南防线崩盘,解放军顺利进军,事后郭汝瑰吓一跳,发现身边参谋长是军统特务,幸好起义前没露馅。 其实郭汝瑰早被怀疑过,杜聿明收到情报,说郭是共谍,还说他清廉得不像国民党人。 但杜没证据,不敢上报,怕得罪陈诚,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人人自保,这也加速了失败。 郭汝瑰提供情报不只这些,还包括豫东战役计划,帮解放军避开陷阱,晚年他回忆,说国民党腐败和派系斗争注定灭亡,他只在关键时推一把。 他只佩服傅作义和张治中,前者战略眼光好,后者推动和平谈判,建国后,郭汝瑰没被重用,当军事学院教员,1957年反右被打成右派,1979年才恢复党籍。 1997年车祸去世,台湾老友寄来无字天书,表达复杂情感,郭汝瑰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转折往往藏在个人选择里。 他从书生到军人,再到卧底,靠智慧和信念改变了大局,国民党输不只情报,还输在人心。共产党赢在团结和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