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93年,黎明的父亲得了肠癌末期,黎明当即发誓:“如果父亲能康复,我愿意用一生

1993年,黎明的父亲得了肠癌末期,黎明当即发誓:“如果父亲能康复,我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去行善!”结果奇迹发生了。他父亲的病情好转了起来,奇迹康复。而黎明也说到做到,兑现他的承诺。   “家属要有个心理准备,您父亲得的是肠癌末期!”那时的黎明,已是香港乐坛四大天王之一,凭借《今夜你会不会来》《我的亲爱》等金曲红遍亚洲,演唱会场场爆满,唱片销量屡创新高。他主演的《原振侠》《城市猎人》等影视作品也广受好评,堪称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偶像巨星。   然而,在得知父亲重病的那一瞬间,再耀眼的星光也照不亮医院走廊尽头的黯淡,再响亮的喝彩也掩不住心跳监测器那冰冷的滴答声。   他看着被病痛折磨得越来越瘦的父亲,突然觉得所谓名利不过是一缕轻烟,在生命的重量面前,轻得什么也承担不起。就是在那时,他做了一件非常“黎明”式的事,默默许下心愿:如果父亲能够康复,他愿以一生行善来回报这份恩典。   这不是一场交易,更像是一个男人在命运面前的郑重承诺。幸运的是,仿佛真的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回应了他的诚意,父亲的病情竟奇迹般地出现转机,逐渐走向康复。   从那一刻起,黎明的人生剧本悄然改写,他并没有大声宣告什么,只是默默选择了最朴素也最艰难的方式来履行诺言:行动。   从1993年开始,他的身影频繁出现在那些与星光熠熠无关的场合:他深入偏远地区,蹲下身来为营养不良的儿童测量臂围;他站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宣讲台前,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了呼唤更多人来关注脊髓灰质炎的治疗。   他发起筹款,亲自义演,把一场场演唱会变成了爱的接力站。那几年,他成功筹得的款项为中国内地八千多万儿童购买了小儿麻痹症疫苗。   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可以自由奔跑的童年,是无数个家庭被守护的希望。他因此创下受益人数最多的慈善世界纪录,但他从不好大喜功,只淡淡地说:“做慈善不是要做给别人看,是发自内心。”   他的善行从不声张,他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首位华人国际青年特使,是香港公益金的董事和名誉副会长,但他更愿意把自己看作一个平凡的帮助者。他曾说:“有能力去帮助别人,本身就是一种福气。”   所以,他捐款从不含糊,甚至很少留下名字。有媒体估算,他这些年来捐赠的金额已超过数亿,可他从不愿证实,也厌恶拿慈善标榜自己。他相信真正的善良,应当如呼吸一样自然,如日光空气一样无声而必需。   在他的身上,人们看到了一种稀缺的品格:诺言不是一时冲动的口号,而是用一生脚步去丈量的旅程。父亲的病愈像是他人生的一个分水岭,之前是追逐自我的辉煌,之后是奉献自我的踏实。   他并没有因为行善就褪去明星的光环,反而让这光环有了更温暖的温度;他也没有因为事业繁忙而忘记初衷,而是把慈善做成了终身事业。   要知道,时光终会老去,舞台上的歌声也许会随风飘散,但一个人用真诚许下的诺言、用生命践行的善举,却比任何奖杯与掌声更加永恒。   黎明用他数十年的坚持告诉大家,真正的明星,不仅会照亮舞台,更会照亮那些黑暗的角落;真正的伟大,不在于得到多少,而在于愿意付出多少。而这一切,源于一个儿子对父亲最深沉的爱,最终却升华成了一个人对世界最温暖的善意。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黎明(华语流行乐男歌手、影视演员、导演) 文|一阳 编辑|南风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