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表示,由于中国越来越强硬的行为,中美距离战争仅有一步之遥,借着这一次中美即将举行的会晤,美媒表示,特朗普应该抓住机会建立一个常态化、持续性、实时性的军事接触体系,以避免中美因可能的擦枪走火,而引发战争的风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美媒又开始炒作中美军事风险了,《纽约时报》10月27日发文称,中国对美国及其盟友的舰机危险拦截事件在激增,声称中美距离战争只有一步之遥,建议特朗普借即将到来的会晤建立常态化军事接触体系,防止擦枪走火。 这套说辞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却在刻意回避一个根本问题:这些所谓的危险相遇,到底发生在哪里? 翻开美印太司令部自己的统计数据就能看清真相,从2021年秋天到2023年底,中国军机对美军及盟友实施了180多次“不安全拦截”,这个数字确实不小。 但这些事件无一例外都发生在南海、东海,也就是中国的周边海空域,美军的侦察机和轰炸机一年几百次跑到别人家门口转悠,被拦截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事? 具体看看这些事件就更清楚了,2023年5月,美国RC-135侦察机飞进南海,中国歼-16战机升空识别,飞到122米近距离并投放照明弹。 10月,美军B-52轰炸机在南海活动,中国歼-11跟上去,最近距离只有3米,美印太司令部立马发视频抗议。 同一个月,加拿大“旋风”直升机从“渥太华”号军舰起飞搜潜,两架中国歼-11逼近到30米距离还放了干扰弹,加方说差点坠机。 这些动作在美媒眼里就成了“强硬升级”,可问题是,如果中国军机飞到美国西海岸外围,美军会怎么反应?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军抵近侦察的频率变化,2020年美军对中国实施抵近侦察大约200次,到了2025年上半年就已经突破150次,全年预计要超过500次。 今年6月3日那天特别夸张,美军直接派出RC-135U侦察机、P-8A反潜机加上空中加油机的组合,冲到汕头外海140公里处。 这种行动根本不是什么例行任务,而是在演练战时封锁,面对这种挑衅,中国军机采取倾斜飞行、释放干扰弹等驱离手段,已经算是相当克制了。 美媒在炒作“建立军事接触体系”的时候,好像中美两军之前压根没有沟通渠道似的,事实上,从1998年的海上军事磋商机制,到2014年签署的海空相遇准则,再到直通电话,该有的机制一直都在。 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吴谦就明确说过,中美通过军事外交渠道保持着有效沟通,对下阶段交往也有初步计划,真正的问题不是没有渠道,而是美方压根不想好好用这些渠道。 去年8月美军“马斯廷”号驱逐舰闯进西沙领海,中方当场警告驱离,事后通过外交和军事渠道都跟美方交涉过,结果怎么样?美军转头继续来,甚至把侦察机的抵近距离从140公里压得更近。 这就好比你跟人约好不吵架,他转头就砸你窗户,完了还抱怨说咱们得建个吵架预警机制,这种做法除了虚伪还能说什么? 白宫10月23日高调官宣特朗普的亚洲行程,把中美元首会晤的时间地点都公开了,这种主动交底的姿态已经说明谁更急着见面,中方只是淡淡回应“保持密切沟通”,不催不赶的态度恰恰显示出战略耐心。 美媒这时候抛出“战争风险论”,无非是想抢占舆论制高点,先把“中国强硬”的印象刻进公众脑子里,等会晤谈军事沟通时,美方就能顺理成章要求中方让步。 说到底,中美之间的军事风险从来不是沟通不够的问题,而是尊重不够的问题。 美方要是真想降低冲突风险,做法其实很简单:别再派舰机闯中国近海,别拉着盟友搞小圈子围堵,中国在南海的主权是历史既成事实,美军不远万里跑来炫耀武力,到底谁在不肯让步? 中国军队这些年的现代化建设不是为了挑事,而是为了止战,歼-20部署台海西南方向,电子战吊舱让美军飞机系统瘫痪,这些都是被逼出来的防御手段。 吴谦那句“你若不来,我能拦你”说得再清楚不过,中方从来没拒绝过沟通,但沟通必须讲对等,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美方要是还抱着居高临下提要求的心态,就算建了所谓的实时接触体系也不会有用。 特朗普政府现在急着谈军事沟通,背后还有经济原因,美国军工严重依赖中国稀土,重建产业链至少需要10年,农场主丢了中国大豆市场,天天给政府施压。 真要爆发冲突,美国经济先得抖三抖,在这种情况下炒作战争风险,既是给中方施压,也是给国内找“必须和中国谈”的台阶。 美媒唱衰“战争一步之遥”,其实是自己吓自己,霸权时代早就过去了,现在的问题不是中美会不会打,而是美国能不能接受一个不能随便欺负人的新世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