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50年,白崇禧逃到台湾后,在家闲着没事,便去拜访邻居朱怀冰,不料刚迈进大门,

1950年,白崇禧逃到台湾后,在家闲着没事,便去拜访邻居朱怀冰,不料刚迈进大门,就听到朱怀冰在训斥管家:“你放他进来干什么?不会说我不在家?”   1956 年台北街角书店,白崇禧指尖抚过一本泛黄的《申报》,1938 年的报道标题格外刺眼:“台儿庄大捷,白崇禧指挥若定”。   他盯着报纸上自己当年的照片,军装笔挺、意气风发,再想想如今租屋度日的处境,喉结忍不住滚动了一下。   1893 年,白崇禧出生在广西桂林一个回族家庭,自幼聪慧,14 岁考入广西陆军小学堂。   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投身革命,后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被留校任教。   1924 年,他与李宗仁、黄绍竑联手,统一广西,建立桂系军阀,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军事力量。   这是他人生的起点,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从普通学员一步步成长为桂系核心人物,为后续崛起奠定基础。   1926 年北伐战争开始,他任国民革命军副总参谋长,参与指挥多场关键战役,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白崇禧主动请缨,奔赴前线。   1938 年台儿庄会战中,他协助李宗仁制定作战计划,灵活调动兵力,重创日军矶谷师团。   战役期间,他连续几天几夜没合眼,在前线指挥部里反复调整战术,确保防线稳固。   台儿庄大捷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极大鼓舞了全国士气,也让他 “小诸葛” 的名号传遍全国。   此后,他又参与指挥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重要战役,为抗日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国共两党都认可的抗日将领。   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爆发,白崇禧作为桂系核心,与蒋介石的矛盾逐渐激化。   1948 年,国民党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他联合李宗仁逼蒋下野,由李宗仁出任代总统。   那段时间,他试图整合桂系部队,与解放军抗衡,可此时国民党军队早已军心涣散,败局已定。   1949 年,解放军渡过长江,攻克南京,桂系部队在两广地区节节败退,他被迫带着残部逃往海南,后又转往台湾。   这一路的溃败,让他从曾经指挥千军万马的将领,变成了丧家之犬,心中满是不甘与无奈。   1950 年春天,白崇禧在台北郊区租下一间小屋,门口常有情报局的人 “保护”,实则监视。   闲得发慌时,他听说老下属朱怀冰也住附近,还在 “国防部” 任职,便想着上门叙旧。   他特意整理了衣领,提着一篮水果,沿着小巷走向朱怀冰家,满心期待能找回一点昔日情谊。   可刚迈进朱家院子,就听到朱怀冰斥责管家:“你放他进来干什么?不会说我不在家?”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灭了他所有期待,他默默转身离开,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在台湾的 “边缘人” 处境。   回到租屋,白崇禧把水果扔在桌上,独自坐在窗边发呆。   他想起当年在广西呼风唤雨的日子,想起台儿庄战场上的热血沸腾,再看看如今的落魄,心中五味杂陈。   1950 年代初,台湾经济困难,他靠微薄的退休金度日,家人生活节俭,儿子白先勇念书都要精打细算。   他偶尔会去书店翻旧报纸,寻找自己当年的痕迹,可每次看到,都只会加重心中的失落。   有人邀请他参加旧军官聚会,可在场的人对他都客客气气,保持距离,没人再喊他 “白部长”,只称 “白先生”。   1960 年代,白崇禧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糖尿病多年缠身,行动渐渐不便,很少再出门。   偶尔有记者想采访他,让他谈谈过去的经历,他都摆摆手拒绝:“我已无可说的。 ” 他知道,在台湾的政治环境里,任何关于过去的言论都可能引来麻烦,所以选择沉默。   1966 年冬,台北阴雨连绵,12 月 2 日凌晨,白崇禧在租来的小屋里病逝,享年七十四岁。   葬礼十分简单,没有官方仪式,只有少数旧部前来送行,儿子白先勇在日记里写道:“父亲走得安静,如他后半生。”   而朱怀冰在台湾政坛又活跃了十几年,晚年才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人们提起他,总会想起 1950 年那个拒绝白崇禧进门的瞬间,那不仅是两个人的隔阂,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白崇禧的一生,有过辉煌,有过落魄,从抗日名将到流亡将军,他的经历折射出旧中国军阀混战、政权更迭的复杂历史。   如今,关于他的记载大多散落在旧报纸、旧档案里,很少有人再提起这位 “小诸葛”,可他在抗战中的贡献,不该被历史遗忘。     资料来源:《我在港台三十年》陶耀华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