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这次神舟二十一号的乘组名单,不少人第一眼看了觉得不太对劲,不是老手带新手,而是三

这次神舟二十一号的乘组名单,不少人第一眼看了觉得不太对劲,不是老手带新手,而是三个人干的活儿全不一样,一个开飞船的,一个修飞船的,一个做实验的,这种搭配以前没见过了,现在倒成了常态。   10月30日上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名单时,不少网友的评论里都透着“意外”。   更有人盯着合影里戴眼镜的年轻航天员好奇,戴眼镜也能上太空?这技术是真牛了。   这份“不对劲”的感觉,恰恰藏着中国航天最实在的变化。   以往的乘组多是“老手压阵带新手”的模式,神舟十二号聂海胜、刘伯明带着首次飞天的汤洪波,神舟十四号陈冬领着两名新战友,核心是“传帮带”。   但这次张陆、武飞、张洪章的组合,彻底打破了这个惯例。   为啥会有这样的调整?答案得从400公里高空的“天宫”空间站说起,它早已从“建设阶段”迈入了“高密度应用阶段”,需要的是“专业人干专业事”的精准配置。    先说说这三位“各管一摊”的航天员,指令长张陆是妥妥的“开飞船专家”,也是乘组里唯一飞过太空的“老手”。   这位从湖南汉寿农村走出来的航天员,小时候叠的纸飞机从没想过能真的碰上天际,直到2022年搭乘神舟十五号完成4次出舱任务,如今再以指令长身份出征。   他的活儿可不只是把飞船开上天,还要精准完成和空间站的交会对接,统筹整个乘组的在轨生活和出舱节奏,就像团队的“定海神针”。   接受采访时他说过,每次训练都要比年轻队友多花点力气,毕竟年龄增长让体能恢复变慢,但“指令长的责任容不得半点马虎”。    戴眼镜的武飞是最亮眼的“修飞船能手”,1990年后出生的他不仅是执行任务最年轻的中国航天员,还是从“图纸设计者”跨界来的。   以前在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时,他天天对着天和核心舱的热控系统画图纸、做试验,如今要亲手在太空给这些设备做维护。   为了练会舱外操作,他在水下训练服里反复磨合“脚限位器”,刚开始手抖得握不住筷子,还是张陆手把手教他技巧才练出来。   这次任务里,空间站的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机械臂操作全靠他,用他的话说,从地面画图到太空动手,这是工程师的终极梦想。    而载荷专家张洪章则是“太空实验室的主人”,这位山大毕业的中科院博士,带着自己钻研十几年的储能实验上了天。   他以前搞出的耐低温锂电池能在-40℃充放电,早就用在了青藏铁路的信号系统上,让故障率降了一半多。   全钒液流电池技术还打破了国外垄断,大连的百兆瓦级储能电站就靠他的技术撑着。   这次在太空,他要研究微重力环境下电池材料的变化,要是成功了,未来新能源汽车、深空探测器的电源技术都能升级。   有意思的是,他练离心机时靠打太极拳调整呼吸,这“老手艺”帮他顺利通过了严苛训练。    这样的专业分工可不是临时起意,而是空间站“用起来”的必然要求。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明确说,神舟二十一号标志着空间站从“建设为主”转向“应用优先”,以前是确保“能运行”,现在要追求“多产出”。   就像家里刚盖好房子,先得请懂装修的师傅把基础弄好,现在住进去了,就得请厨师做饭、请维修工保养、请研究员搞发明,各司其职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这次任务里,武飞安装的防护装置能给未来空间站扩建铺路,张洪章的实验能给新能源产业赋能,这些都是“应用优先”的实在体现。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跨三代”团队的默契,70后的张陆稳得住,80后的张洪章耐得烦,90后的武飞冲得上。   训练时张洪章会给队友讲电池原理,武飞能拆解设备构造,张陆则分享太空生存技巧。   张陆说,不是我们三人多厉害,是国家把最合适的人放在了最合适的位置。    从网友觉得“不对劲”到理解这种“常态”,背后是中国航天20多年的跨越。   从神舟五号杨利伟孤身飞天,到现在专业分工的乘组常态化出征,我们早就过了“能上天就自豪”的阶段,转而追求“上天能做事、做事能落地”的实力。   武飞的眼镜、张洪章的实验、张陆的指令,合在一起就是航天使命的具象化,不再是遥远的星辰大海,而是能惠及民生的技术突破,是能支撑未来探索的扎实脚步。    10月31日深夜,当长征火箭托举着神舟二十一号升空时,这三位“各干一行”的航天员,正带着各自的专业与梦想奔赴天宫。   那些曾经觉得“不对劲”的搭配,终将成为中国航天“用好空间站、造福全人类”的寻常风景。   而这,正是时代转型下,航天使命最生动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