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王立群教授这句话,真是戳破了历史的窗户纸:“不论封建帝王的口号多么宏大,无非就是

王立群教授这句话,真是戳破了历史的窗户纸:“不论封建帝王的口号多么宏大,无非就是打江山、坐金銮、睡女人、抢财产和防造反!” 这话听着糙,但理不糙,你细琢磨,几千年的王朝更替,说白了就是这么回事。 封建帝王那些听起来震天响的口号,拆解开内核全是最实在的欲望,几千年的王朝轮回,本质上就是一场围绕权力和利益的循环游戏。 所谓的“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在历史里从来不是空穴来风。 那些被史书夸上天的开国皇帝,哪一个手上不是沾满了鲜血?李世民在玄武门一箭射死李建成,逼着李渊退位,亲兄弟的性命成了他登帝的垫脚石,可后世提起他,满是贞观之治的赞誉,没人多提那场宫廷喋血的残酷。 朱棣更狠,为了抢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发动靖难之役,真定之战俘杀官军数万,白沟河之战让十余万官军死伤溺水,一路杀进南京城后,方孝孺不肯为他草拟诏书,就被诛十族,牵连数百人丧命,可这并不妨碍他被称作永乐大帝,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功绩,足以让后世忽略他夺权路上的累累白骨。 反观那些坚守道义的“好人”,往往落得凄凉下场,后周世宗柴荣励精图治,想一统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可英年早逝,辛苦打下的基业被赵匡胤黄袍加身夺走,自己只成了历史书中的一个注脚。 这就是历史的残酷逻辑,杀一人是罪,杀万人是雄,只要能把天下攥在手里,再血腥的手段也能被包装成“雄才大略”。 再看那些帝王们喊得比唱得还好听的“为民请命”,说到底都是夺权的幌子。 朱元璋当初打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号,让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以为来了救星,可等他坐上龙椅,立马露出了真面目。 为了巩固朱家江山,他一手炮制胡惟庸案,株连三万余人,后来的蓝玉案更是牵连一万五千到两万人,开国功臣几乎被屠戮殆尽。 大臣们上朝前都要和家人诀别,生怕一去不返,连朱元璋腰间玉带的位置都成了生死信号,这样的统治哪里有半分“为民”的影子?他制定的《大明律》条条框框都是为了束缚百姓,防止有人动摇他的统治,所谓“恢复中华”,不过是换成朱家来统治而已。 嘉靖皇帝朱厚熜15岁登基,一开始也喊着“革故鼎新”的口号,可刚站稳脚跟就为了“大礼议”事件和群臣死磕,非要尊自己的生父为皇考,为此把16位反对的大臣廷杖打死,更多人被贬谪入狱,所谓的“中兴大明”,本质上还是为了争夺皇权的主导权。 帝王们登基前承诺的“解民倒悬”,到头来都是“请民为朕牺牲”,百姓不过是他们夺权和守权的工具。 而历史这东西,从来都是赢家的独角戏,真相早就被胜利者的笔杆子篡改得面目全非。 王莽篡汉前,48万人上书劝进,被儒生们视为圣贤,可他改革失败身死国灭后,就被《汉书》列为“逆臣”,骂作“巨奸”,要是他的新朝能延续百年,说不定就是另一番“天命所归”的记载。 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史书里满是他刚愎自用、有勇无谋的评价,可谁还记得他破釜沉舟的英勇,谁又敢说如果他赢了,刘邦不会被写成背信弃义的小人? 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明明是为了皇权独揽,却被说成是“为子孙后代扫清障碍”;朱棣抢夺侄子皇位,却被粉饰成“清君侧,诛奸佞”。 二十四史看起来是记载天下大事,其实就是二十四家胜利者的“家族光荣簿”,里面写满了“成王败寇”,至于那些被掩盖的真相,早就没人在乎了。 说到底,那把金光闪闪的龙椅,就是天下最大的算盘,每一颗珠子都算着权力和利益。 汉武帝开疆拓土,看似是为了国家强盛,背后是盐铁官营、算缗告缗对百姓的搜刮,是为了充盈国库支撑战争,巩固自己的统治;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却放任节度使权力膨胀,本质上是为了平衡朝堂势力,可最后引发安史之乱,让百姓陷入水深火热。 帝王们每天都在算计,算计着怎么干掉政敌,怎么把天下的财富装进自己口袋,怎么让子子孙孙永远当人上人。 他们口中的“历史潮流”“天下大势”,不过是包裹着私欲的华丽外衣,剥开之后全是赤裸裸的算计。 几千年来,城头的大王旗换了一茬又一茬,可底下的逻辑从来没变过。 帝王们吃尽了时代的红利,享受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财富,而百姓无论在“盛世”还是“乱世”,都逃不过被盘剥、被牺牲的命运。 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帝王将相,如今都化作了历史的尘埃,只留下一堆被篡改的记载和无数被遗忘的冤魂。 历史真的不忍细看,因为细看之下,没有什么盛世华章,只有权力游戏的残酷和百姓的无尽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