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国际奥委会表示对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情况感到失望,因为上海、成都、广州三座城市

国际奥委会表示对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情况感到失望,因为上海、成都、广州三座城市均未提交申请。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国际奥委会最近有点愁眉苦脸,原因挺实在的——原本被看好的上海、成都、广州这三座中国大城市,居然一个都没报名竞争2036年的奥运会主办权。   这事说起来也不复杂,就是奥委会那边原本盘算着,这几座城市经济实力强、基础设施也够硬,要是能申办,肯定能给奥运会添不少彩头。结果倒好,申请截止日期过了,三家全都没动静,奥委会高层私底下忍不住叹气,觉得这局面实在有点“冷场”。   其实回过头去看,最近几届奥运会的账本确实让人心里打鼓。东京为了争取2020年那届主办权,前前后后光申办费用就砸了7500万美元,这还只是敲门砖,后续场馆建设、城市改造、安全措施等等,那才叫真金白银的大头。   更别提巴黎眼前的例子——原本预算80亿欧元,结果一路涨到91亿,可预计收入才50亿不到,这中间的窟窿明摆着得政府掏腰包填。谁都不是傻子,这么一算账,再热血的城市也得掂量掂量。   说到奥运会的“经济后遗症”,蒙特利尔可是个经典案例。1976年那届奥运会,直到2006年才靠特别税把债还清,整整三十年,一代人都背着这笔账。   这种历史教训就像个警示牌,提醒后来者:光鲜背后可能是漫漫长路。别说普通市民有意见,就连政府官员心里也打鼓——万一办砸了,这政治责任谁担得起?   成都那边的情况特别有意思。早在2020年,他们就认真琢磨过和重庆联手申奥的事,两个城市强强联合,既能分摊压力又能资源共享。方案讨论了好几轮,连“双城奥运”的创意都提出来了,可到了2036年这节骨眼上,最终还是没交申请表。   明眼人都猜得到,这绝不是能力问题——成都办过大学生运动会,重庆的基建也日新月异,说到底还是对投入产出比没底。毕竟现在老百姓更关心民生实事,动不动几百亿的花销要是换不来实实在在的福利,舆论压力可不小。   广州和上海就更不用说了。这两座城市国际活动经验丰富,亚运会、世博会都办得风生水起。可越是有经验,算账就越精细。现在全球通胀压力大,建材人工都在涨,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又是个世界性难题。   与其砸钱争个面子工程,不如把资源用在科技创新、城市更新这些更可持续的地方。这种务实态度,其实也代表了很多新兴都市的共识:国际知名度重要,但老百姓的获得感更重要。   从国际奥委会的角度看,这事确实有点尴尬。他们这几年一直在推行改革,想降低申办成本、简化流程,可现实是奥运这盘棋越来越难下。   发达国家城市参与热情下降,发展中国家又怕被巨额债务拖累。2036年申办遇冷,其实是个信号:奥运会光靠历史情怀不行,得让主办城市真正尝到甜头——不管是经济收益还是城市提升,总得有一头能落地。   话说回来,中国这几个城市的集体缺席,反而给了其他申办城市机会。伊斯坦布尔、新德里、雅加达这些新兴力量可能更愿意赌一把,毕竟奥运会对提升国际地位确实立竿见影。   但问题在于,如果连上海这样的经济强市都犹豫,其他城市能不能扛住财务压力就要画个问号了。   其实换个思路想,这未必是坏事。倒逼着国际奥委会继续改革,比如鼓励联合申办、共享场馆,或者建立更灵活的投资模式。   毕竟时代变了,现在智慧城市、绿色环保才是主流,奥运会要是还守着老套路,难免会碰壁。中国这几个城市的冷静选择,说不定正在悄悄改变未来奥运的游戏规则。   至于2036年奥运会最终花落谁家,现在说还为时过早。   但可以肯定的是,经过这轮申办冷遇,国际奥委会应该会更认真思考:怎么让奥运会不再是个烫手山芋,而是真正成为各方都欢迎的香饽饽。而中国城市的集体静观,或许正是这场变革中最有分量的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