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打了3年,占据了乌克兰20%的土地,为什么俄罗斯还不收手?答案很简单,随着冲突的

打了3年,占据了乌克兰20%的土地,为什么俄罗斯还不收手?答案很简单,随着冲突的持续,俄罗斯的目标变了。最早,俄只是想通过军事行动来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后来俄罗斯发现欧美全部下场了,不打不行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打了三年,俄罗斯已经控制了乌克兰大约五分之一的土地。从地图上看,这片区域从东北一直延伸到南部沿海,差不多相当于整个广东省的面积。仗打到这个份上,很多人都在纳闷:为什么俄罗斯还不收手?   其实答案不复杂——俄罗斯的目标早就不是最初那样简单了。就像两个人打架,刚开始可能只是为了一句话,但打着打着,就变成了你死我活的较量。   回想2022年2月,俄罗斯坦克刚越过边境时,莫斯科的说法很明确: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   在他们看来,北约东扩已经踩到了红线,如果乌克兰这个邻国彻底倒向西方,俄罗斯的战略安全将受到直接威胁。那时候,普京政府可能真觉得这就是一场“特别军事行动”,速战速决,逼基辅谈判,然后收兵。   但现实往往不按剧本走。   乌克兰军队的抵抗强度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西方援助的“标枪”反坦克导弹、“毒刺”防空导弹源源不断运抵,乌军用起了“星链”通信系统,战场情报越来越透明。   原本被预测几天内可能沦陷的基辅,硬是顶住了俄军的闪电攻势。到了2022年4月,俄军不得不从基辅周边撤退,重新调整部署。   这场冲突很快演变成了俄罗斯与整个西方世界的角力。美国国会从2022年开始,一笔接一笔地批准对乌援助,累计金额已经达到了一千七百多亿美元。   欧洲国家也从最初的犹豫不决,转变为提供主战坦克、防空系统等重型装备。俄罗斯发现,自己面对的不再仅仅是乌克兰,而是几乎整个北约的军事工业体系。   仗打到这个地步,俄罗斯内部也开始重新评估局势。   一位在莫斯科大学任教的政治学者在非公开场合说过:“当西方全面下场的那一刻,我们就知道,这场冲突已经变成了生存之战。”在他看来,如果俄罗斯此时退缩,不仅会失去已经控制的领土,更可能导致政权动荡。   所以,从2022年夏天开始,俄罗斯的战略目标发生了明显转变。他们不再仅仅追求“阻止北约东扩”这个相对抽象的目标,而是把重心放在了实打实的领土控制上。   顿巴斯地区成了重点目标——这里不仅是乌克兰的工业重心,拥有丰富的煤炭和矿产资源,更重要的是,这里居住着大量亲俄人口,自2014年以来就一直处于事实上的分裂状态。   与此同时,俄罗斯在南部战线也加紧了行动。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地区构成了连接克里米亚与顿巴斯的陆桥,控制了这里,就等于把克里米亚和俄罗斯本土连成了一片。   而且,赫尔松州是乌克兰的农业重镇,扎波罗热则拥有欧洲最大的核电站。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战略资产。   到了2023年,战场态势逐渐明朗。俄军放弃了快速取胜的想法,转而采取消耗战策略。他们发挥自己在火炮数量上的优势,一寸一寸地推进战线。乌克兰军队虽然在西式训练和装备帮助下战斗力显著提升,但在人员和弹药储备上始终处于劣势。   这场战争也改变了俄罗斯的经济结构。面对西方制裁,莫斯科加速了“向东转”的步伐。石油、天然气、煤炭纷纷找到了新买家,虽然价格打了折扣,但至少维持了财政收入。   军事工业开足马力生产,拉动了相关就业。卢布汇率经历剧烈波动后,在资本管制措施下逐渐企稳。   不过,长期战争对俄罗斯社会的冲击也在慢慢显现。虽然官方不再公布伤亡数字,但西方估计俄军伤亡人数已超过三十万。不少家庭失去了儿子、丈夫或父亲。由于前线兵力需求持续,部分动员令可能再次实施,这在社会上引发了一定的焦虑情绪。   2024年到2025年间,战线变化开始放缓。双方都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战场呈现出类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特征。无人机、电子战系统成为标配,但决定战局走向的,往往还是最传统的火炮和兵力数量。   观察这场冲突的学者们普遍认为,俄罗斯之所以不愿停手,是因为已经投入了太多沉没成本。如果现在停止军事行动,不仅意味着前功尽弃,还可能面临更严峻的安全环境——一个全面武装、决心加入北约的乌克兰,加上更严厉的西方制裁。   更重要的是,经过三年战事,被占领土正在加速“俄罗斯化”。卢布成为流通货币,学校改用俄罗斯教材,互联网接入俄罗斯网络,护照发放工作也在推进。   时间每过去一天,这些地区与乌克兰的联系就弱化一分,未来要回归的难度就增加一分。   目前来看,俄罗斯似乎打定了主意,要把这场仗长期坚持下去。他们可能不再追求占领整个乌克兰,而是固守已经到手的约20%领土,并通过长期军事压力削弱乌克兰的战争潜力。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在等待西方可能出现的变化——美国大选、欧盟内部意见分歧,都可能成为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