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78年7月,胡乔木提出一个在当时看来石破天惊的观点,即:“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自

1978年7月,胡乔木提出一个在当时看来石破天惊的观点,即:“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自动地保证国民经济有计划和高速度地发展。”他的这番言论,很让一些思想僵化的人们反感,并且大肆攻击。 那会儿的中国刚从十年动乱里缓过劲,可经济上的疙瘩没人敢碰。大家习惯了把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挂在嘴边,仿佛只要制度在,经济自然就能往上冲。胡乔木敢说 “不能自动保证”,等于在所有人默认的规矩上划了道口子。 他当时的身份是中国社科院院长,前一个月还在中央党校讲《科学态度和革命文风》,劝大家摆脱偏见束缚。这份底气让他在务虚会上没绕弯子,紧跟着就补了话,说制度本身没问题,但得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靠长官意志瞎指挥。 这话可捅了马蜂窝,散会没两天,就有理论文章开始批驳。有人直接给中央写信,说这是在否定社会主义根基,甚至扣上 “修正主义言论” 的帽子。机关大院里的议论更直接,有老干部拍着桌子骂,说 “辛辛苦苦建立的制度,凭什么被这么说”,还有人觉得这是受了西方经济学的影响,要搞资本主义一套。 他们没想想,当时的经济早被僵化的管理拖得喘不过气。东北的钢厂按计划生产钢材,堆在仓库里锈成废铁,可南方的农机厂却缺钢材停产;农村按指标种粮食,有的地方明明缺水还硬种水稻,最后收成不够种子钱。这些事儿基层干部看在眼里,却没人敢说 “计划不对”,只能跟着喊口号。 而且胡乔木的发言其实藏着更深的意思,他在发言稿里举了好几个例子,说苏联搞计划经济也走了弯路,我们不能照搬老一套。参与起草的马洪后来回忆,为了 “自动” 这两个字,他们改了好几遍,就怕被曲解成否定制度,可胡乔木坚持要留着,说 “就得戳破这个迷思”。 那会儿全国正借着真理标准大讨论松动思想,5 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刚引发轰动,胡乔木 6 月就在中央党校讲要 “认识客观真理”。他的观点刚好踩在这个节点上,成了思想解放在经济领域的破口。有人私下说这是 “借东风”,可更多人觉得,是时候有人站出来说真话了。 反对的声音没持续太久,9 月务虚会结束,李先念在总结讲话里专门提到 “按经济规律办事”,等于给胡乔木的观点定了调。地方上的反应更实在,江苏、广东的干部开始试点调整计划,把滞销的工业品换成农民需要的农具,没想到产量立马上去了。这些变化传到北京,骂声渐渐小了。 更有意思的是,这份发言里的不少想法,后来都融进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里。胡乔木主持起草公报时,特意加了 “重视价值规律”“克服主观主义” 的内容,这些话跟 7 月的发言一脉相承。基层干部开会学习时都说,“原来胡院长那会儿说的,就是要咱们实事求是搞经济”。 没过多久,“按经济规律办事,不按长官意志办事” 的口号传遍全国。车间里的工人、田埂上的农民都在说,制度是好的,但得懂门道。有老会计翻出账本感慨,早几年要是能按规律来,多少冤枉钱都能省下来。 后来有人问胡乔木,当时就不怕被批倒吗?他笑着说,搞经济不能自欺欺人,制度再好,不尊重规律也白搭。这话放在今天看稀松平常,可在 1978 年那个夏天,敢把 “制度” 和 “经济规律” 拆开来谈,需要的不光是学识,更是勇气。 那些当初骂得最凶的人,后来也慢慢闭了嘴。看到农村包产到户粮食增产,看到工厂按市场需求生产赚钱,没人再提 “修正主义” 的帽子。大家渐渐明白,胡乔木从不是要否定什么,而是想让社会主义制度真正发挥出力量。 1978 年的冬天来得早,可思想解放的暖风已经吹起来了。后来改革开放的诸多实践,其实都能在那句话里找到源头,好的制度,得配上科学的方法,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评论列表

浏览
浏览 2
2025-11-05 00:24
“按经济规律办事”什么时候都要放在首位,也是经济增长点和消费力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