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网友一句话戳中要害:“不喜欢中国,但绝不愿看到中国被轻视,没中国黄种人在世界会很卑微!” 越南社交平台上一句“我讨厌中国,但若中国倒下,黄种人在星巴克点单都得踮脚”的帖子引爆舆论,48小时斩获2.8万点赞,这句看似矛盾的话,戳破了越南社会对华情感的“窗户纸”——历史心结与生存现实激烈撕扯,最终汇成一句苦涩的共识:中国强,亚洲人才有挺直腰板的底气。 这番言论能火绝非偶然,背后藏着越南人揉碎了的复杂认知。他们太清楚 “黄种人” 这个标签上沾着的百年屈辱,18 世纪瑞典科学家林奈给亚洲人贴标签时,特意标注了 “病态”“苍白” 这类贬义描述,这种偏见像影子一样跟了几百年。 就算到了现代,2019 年联合国气候峰会上,西方记者的镜头扫过其他亚洲代表时毫无波澜,唯独对准中国代表才突然打起精神,这种明晃晃的区别对待,东南亚国家的人没一个忘得掉。 越南人对中国的 “不喜欢” 也不是空穴来风。当地媒体总爱炒作中国在湄公河修水电站 “掐住水源喉咙”,或是盯着中国铝业开发越南矿产喊 “威胁战略安全”。 文化上的纠结更拧巴,年轻人一边对着翻拍的《甄嬛传》上瘾,手机里装的全是小米、OV,一边又能把中越合拍的历史剧《李公蕴》骂到下架,就因为觉得 “服装太像中国古装剧”。 这种矛盾藏着千年的历史阴影,古代越南国王得经中国皇帝册封才算正统,近代又有过兵戎相见的过往,那些复杂记忆堆在一起,情感哪能简单分成 “爱” 或 “恨”。 可现实利益的绳子早把两国绑得死死的。2024 年中越贸易额冲到 2600 亿美元,越南每出口 100 美元商品,就有 28 美元实实在在进了自己口袋。 河内那条每天载 10 万人的轻轨,从钢轨到信号灯全是中国造,早晚高峰能少堵半小时;越南果农的荔枝、芒果刚摘下来,装冷链车直奔广西凭祥,12 小时就能摆上中国超市货架,根本不愁卖不出去。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没人能真的无视。 美国曾想趁机拉越南站队,可给的全是虚的。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逼得越南企业连夜改包装袋上的产地标签,就怕被连累;拜登的 “印太经济框架” 喊得震天响,实际投资额还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 越南人慢慢看清了,美国给的 “民主伙伴” 虚名,远不如中国带来的订单和基建实在,毕竟吃饭穿衣的事儿,从来都得靠真金白银撑着。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发展实实在在给黄种人挣了话语权。星巴克在中国开了 7758 家门店,占全球五分之一,每年贡献 15% 的营收,这才愿意推出春节限定咖啡,把门店装成中式庭院,2025 年甚至宣布非咖啡饮品降价。 这根本不是西方突然懂了 “尊重”,而是中国市场的实力让黄种人的消费习惯不得不被重视,就像有越南网友说的,“以前看美剧里白人在星巴克谈生意,现在我们去也能被平等对待,背后是中国市场给的底气”。 华为 5G 标准逼得欧洲企业咬牙买单,TikTok 干翻脸书改变了好莱坞主导的审美,雅万高铁把日本新干线方案踢出局,这些突破让越南人感慨 “终于不用在西方影视里总演洗头妹之类的刻板角色”。 周边国家的处境更印证了这点,日本 “脱亚入欧” 上百年,1883 年就有首相访欧归来哀叹 “白种人视我等如猿猴”;韩国再发达,也没有战时指挥权,只能在美军基地阴影下发展。这些例子让越南人明白,只有中国这样能硬扛西方压力的大国在,黄种人在国际上才有平视的资本。 中国空间站拒绝美国合作申请却向全球开放实验舱,TikTok 算法逼得扎克伯格抄袭 Reels,这些场景都在悄悄改写规则。 越南网友慢慢想通了,讨厌是情绪,可能来自历史纠葛,也可能是本土产业被冲击的不满,但中国的存在是黄种人在国际舞台上的 “腰杆”。就像有人在评论区补刀的:“错了,到时候可能连进星巴克的底气都没了”,这话糙理不糙,国际社会的尊重从来不是施舍来的,得靠实力硬挣。 那条爆火的帖子,本质上是越南人把情绪和现实掰扯开后的清醒。对中国的情感可以复杂,但没人愿意回到黄种人被轻视的日子。这种掺杂着纠结的认知,让那句看似矛盾的话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 在弱肉强食的国际法则里,自己阵营里有个能扛事的强者,从来都不是多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