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表示美国的导弹要是敢碰俄罗斯一下,那俄罗斯的报复绝对是“毁灭性”的。奇怪的是,平时拽得二五八万的美国,这次居然没吱声。 普京在索契那个会议上直言不讳,说要是美国把战斧导弹交给乌克兰,让他们用来砸俄罗斯本土,那俄罗斯的回击会是毁灭级的,够狠够猛。 平时美国总爱摆出一副老大架势,这次却出奇地安静,没跳出来反驳或叫板,这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 俄乌冲突打到现在,已经纠缠了好几年,起因是俄罗斯觉得北约东扩威胁到自家安全门前,尤其是乌克兰想加入北约这事,戳中了莫斯科的痛点。 九十年代俄罗斯乱成一锅粥,他接手后稳住了局面,经济靠卖石油天然气撑起来,虽然腐败问题没少挨批,但国内支持率一直高居不下,2024年大选他又轻松连任。 国际上,他推欧亚经济联盟,拉拢周边国家,还插手叙利亚内战,重振俄罗斯在中东的影响力,那次干预让大家见识到俄军的实力。 现在到2025年,俄乌战线拉得老长,乌克兰急需远程武器翻盘,现有的海马斯火箭炮射程才三百公里,够不着俄罗斯内地要害。 战斧导弹就成了他们眼中的宝贝,这玩意射程超过一千六百公里,能从乌克兰境内直奔莫斯科周边或克里米亚的军事基地,够狠。 乌克兰官员没少在华盛顿游说,递报告求援助,说这能扭转战局,让俄罗斯坐下来谈。 俄罗斯却把这当成底线,普京反复强调,提供这种导弹等于西方直接下场参战。 战斧导弹的历史得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海军开发出来,主要从军舰或潜艇上发射。 1991年海湾战争第一次实战,精准砸了伊拉克目标,从那以后在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和叙利亚都用过。 除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荷兰也装备了变种版本,最新型号Block V高科技加持,能中途改目标,造价一枚上百万美元,生产慢,雷神公司一年产量有限。 美国海军全球部署,库存本来就紧,中东行动和之前援助乌克兰的武器已经耗掉不少,再分几十枚给乌克兰,感觉像杯水车薪,还得担心自家防御空虚。 技术上,乌克兰没舰艇平台,得改成陆基发射,火控系统和通信得重做,测试加上训练士兵至少半年起步。 特朗普政府那边说过,教乌克兰人用这导弹不是一两天的事,不会马上上手。 普京警告后,美国没大张旗鼓回应,特朗普第二天在记者会上只说不会急着传授导弹技术,得密集训练。 这低调态度透露出顾虑,避免把事闹大,给ATACMS导弹还能说成防御性援助,但战斧的射程直接瞄准俄罗斯内地,性质变了。 乌克兰继续施压,外交官在华盛顿跑前跑后,但援助卡在审批关,俄罗斯也没闲着,加强防空网,测试拦截系统,还试射了核能力导弹YARS,当成回应信号。 普京最近还拉近了和朝鲜的关系,平壤外长访俄,讨论合作,传闻有北韩部队帮俄罗斯打仗。 虽然官方否认,但情报显示有上千朝鲜士兵在俄军训练营出现,这加剧了东亚紧张。 特朗普和普京通了个电话,据说特朗普威胁说要是战不结束,就给乌克兰几千枚战斧,普京听了不乐意,但特朗普后来又退一步,说没真打算这么干。 俄罗斯经济依赖能源出口,新一轮美国制裁瞄准两大石油公司,普京说这不友好,但不会大伤俄罗斯元气,反而可能推高全球油价,让美国自己难受。 中国和印度是俄罗斯大买家,制裁后他们得找别处买油,全球供应链乱套。 乌克兰那边,泽连斯基说特朗普没明确答应给导弹,但也没拒绝,他觉得普京真怕乌克兰拿到手用上。 整个事件像大国间的拉锯战,军事援助受库存和技术掣肘,普京的警告像把悬剑,提醒大家核大国底线别碰。 乌克兰想要的不是几枚导弹,而是战略威慑,逼俄罗斯谈判,但现实差距大,美国不是不愿给,是给后用不上或怕升级。 战斧改装复杂,乌克兰士兵学锁定和发射,得几个月上手,俄罗斯用直球划红线,局面就这么僵住。 俄罗斯最近还测试了核动力导弹Burevestnik,北约叫Skyfall,专家说这东西更像飞行的切尔诺贝利,风险大,但普京拿它炫耀,信号明显。 特朗普犹豫不决,一方面想结束战争,另一方面怕库存空虚,对付中国台湾问题时没底。 俄乌冲突拖到现在,伤亡巨大,经济损失上万亿,平民遭殃最多,欧洲能源危机闹得人心惶惶。 整个事反映出大国博弈的残酷,援助受多方限制,普京的强硬让美国掂量再三,这次沉默或许是战略考量,避免核升级风险。 这场风波提醒大家,和平对话才是出路,各方多让步,世界才能稳当,大家日子好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