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

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指出:“就算建成,也是给外国人做“嫁衣”,不如把这2000亿元用在基础教育上,才是真正的‘钱花在刀刃上’!”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却说:“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 杨振宁的反对不是一时冲动,这位年过九旬的科学家字字戳心。他算了一笔实打实的账,2000 亿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当年全国教育经费的近十分之一。 更关键的是,他看透了其中的隐忧:大型粒子对撞机是全球顶尖科研项目,核心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长期被欧美团队垄断。 就算中国砸钱建成,本土科学家短期内也很难掌握核心话语权,大量实验数据最终会被外国团队主导分析,相当于中国花巨资给别人做了 “嫁衣”。 他的顾虑并非空穴来风。早年间,不少国际合作科研项目中,中国虽投入资金和资源,却在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上话语权不足。 杨振宁更看重的是,2000 亿如果投向基础教育,能改善多少偏远地区的办学条件,能培养多少基础学科人才。 他始终认为,科技竞争的根本是人才储备,没有扎实的基础教育打底,再先进的科研设备也难以发挥最大价值。 紧接着,王贻芳院士在《科技日报》公开回击,作为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他的反驳直奔核心。在他看来,高能物理是国家科技战略的重中之重,国际竞争早已进入白热化。 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已经运行多年,设备逐渐老化;美国的同类项目规划拖沓,迟迟未能落地。 这正是中国的窗口期,此时发力就能实现弯道超车。 他强调,中国已经具备足够的工业基础,超导技术、精密制造、探测器研发等领域的突破,足以支撑项目落地。 其实这场争论的核心,从来不是 “建不建” 的二元对立,而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取舍之道。 杨振宁的反对,本质是担心资源错配,怕 2000 亿的巨额投入无法转化为本土核心竞争力;王贻芳的坚持,是看到了大科学工程对国家科技实力的牵引作用,不想错过难得的国际机遇。 客观来看,两人的观点都有现实依据。从成本角度,2000 亿的投入确实会挤占其他科研领域的资源。 要知道,2016 年中国基础研究经费总规模才 822 亿元,一个对撞机项目就相当于两年多的基础研究总投入。 而从战略角度,高能物理的突破可能带来颠覆性发现,比如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就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中国要想在基础科学领域从 “跟跑” 变 “领跑”,确实需要标志性的大科学工程作为支撑。 反观这些年的科技发展,中国在基础科研上的投入持续加码。2023 年,全国基础研究经费达到 2361 亿元,是 2016 年的近 3 倍。 “天眼” FAST、“墨子号” 量子卫星、“人造太阳” 等大科学工程相继落地,既产出了一批世界级成果,也培养了大量本土科研人才。 这证明,大科学工程和基础教育并非对立关系,关键在于资源的合理分配。 如今再回头看,这场争论没有输赢。 中国没有急于启动大型粒子对撞机项目,而是选择稳步推进基础研究和技术储备,既避免了盲目投入,也没有错过科技发展的窗口期。 这恰恰体现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成熟:既不保守,也不冒进,在取舍之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