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乌克兰可能已经没人可死了,有俄军士兵在打扫顿涅茨克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的战场时,竟

乌克兰可能已经没人可死了,有俄军士兵在打扫顿涅茨克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的战场时,竟发现阵亡的乌军士兵大多都是外国雇佣兵,而且占比至少达到60%左右,其中就有非裔美国人和拉丁美洲国家的人。   先说说康斯坦丁诺夫卡这个地方的战场背景,它位于顿涅茨克北部,是俄乌双方争夺的关键交通节点,控制这里就能切断乌军部分补给线,所以双方在这里打了好几个月的拉锯战。 之前乌军还能维持以本土士兵为主的作战力量,可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俄军明显感觉到对面的人员构成在变。 这次打扫战场时,俄军士兵在阵亡者身上搜出了大量外国护照、不同国家的军用标识和外文作战手册,其中美国护照就有三本。 还有来自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的身份证件,甚至有一个阵亡者的臂章上印着美国 “黑水公司” 的旧标志,这些细节都说明外国雇佣兵已经成了乌军在这个方向的主力之一。 这些外国雇佣兵的来源比想象中更复杂。除了之前大家熟知的欧美退伍军人,这次还出现了不少非裔美国人,他们中有人曾在美国国民警卫队服役,退役后被高薪吸引来乌克兰作战。 有俄军士兵在社交媒体上晒出缴获的一份招募合同,上面写着 “每月底薪 6000 美元,参战额外补贴 2000 美元”,这个薪资水平是美国普通工人的 3 倍多,对不少经济拮据的退伍军人很有吸引力。 而拉丁美洲国家的雇佣兵,大多来自哥伦比亚、智利这些有内战历史的国家,他们中有不少人曾是反政府武装成员,熟悉山地作战,被乌军派到康斯坦丁诺夫卡周边的丘陵地带设防。 乌克兰依赖外国雇佣兵,背后是本土兵源枯竭的现实。乌克兰国防部今年 9 月发布的征兵数据显示,18-40 岁符合兵役条件的男性中,已有超过 70% 被征召或阵亡、受伤,很多地区的征兵站甚至开始征召 50 岁以上的男性和有基础疾病的人员。 康斯坦丁诺夫卡周边的乌军阵地,之前每个班能保持 8-10 名本土士兵,现在大多只剩 3-4 人,剩下的名额全靠外国雇佣兵填补。有被俘的乌军本土士兵透露,他们所在的连队里,外国雇佣兵不仅占比高,还掌握着部分指挥权,因为 “他们有实战经验,装备也更好”。 这些外国雇佣兵的作战表现却参差不齐。非裔美国雇佣兵大多熟悉美式装备,能快速操作乌军从美国获得的 “标枪” 反坦克导弹和 “毒刺” 防空导弹,在防御战中还能发挥作用。 但拉丁美洲来的雇佣兵很多没接触过现代化装备,连基本的战术配合都不熟练,这次俄军在康斯坦丁诺夫卡的进攻中,就发现不少拉丁美洲雇佣兵因为不会操作反坦克武器,被俄军坦克直接突破防线。 而且不同国家的雇佣兵之间还存在矛盾,美国雇佣兵嫌弃拉丁美洲雇佣兵 “不专业”,拒绝和他们协同作战,这种内部隔阂也削弱了乌军的战斗力。 俄罗斯方面对外国雇佣兵的态度一直很强硬。俄军总参谋部今年 10 月明确表示,“外国雇佣兵不属于战俘范畴,不享受日内瓦公约保护”,还公布了专门针对雇佣兵的打击方案,比如通过情报网络追踪雇佣兵的集结点和补给线,用精确制导武器进行定点打击。 这次康斯坦丁诺夫卡战场发现大量雇佣兵阵亡,就是俄军近期重点打击的结果 —— 俄军先是用无人机侦察到雇佣兵的阵地位置,然后用 “冰雹” 火箭炮进行覆盖射击,再派步兵发起冲锋,最终造成乌军大量伤亡。 国际社会对乌克兰雇佣外国兵的争议也在升温。美国国务院曾多次表态 “不鼓励美国公民赴乌参战”,但实际上对退伍军人前往乌克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美国私人军事公司通过社交媒体公开招募人员。 而拉丁美洲国家的政府则明确反对本国公民赴乌当雇佣兵,哥伦比亚外交部今年 8 月还召回了几名在乌参战的公民,警告 “这可能违反国际法”。但高额报酬的诱惑下,还是有不少人通过土耳其、波兰等第三国辗转进入乌克兰。 现在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的战场态势,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乌克兰当前的兵力困境。当 60% 的阵亡者都是外国雇佣兵时,不难想象乌克兰本土兵源已经紧张到了什么程度。 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雇佣兵,拿着高薪来到陌生的战场,最终却成了炮灰,而他们的存在,也让这场冲突变得更加复杂。后续乌克兰能否补充足够的本土兵力,外国雇佣兵会不会因为伤亡过大而减少,都将影响顿涅茨克战场的走向,甚至整个俄乌冲突的进程。 乌克兰陷入恶性循环:兵源越枯竭,越依赖高价雇佣兵;雇佣兵伤亡率越高,财政和人力成本越失控。 西方援助虽持续,但资金和武器无法替代活人士兵。 俄乌冲突打到现在,乌克兰仿佛一台透支一切的机器,只剩外国佣兵的尸骸与本土凋零的村庄,诉说着战争的终极残酷。 信源:俄罗斯国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