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国家白白培养了他5年!”2018年,武警济南支队入职了一个月的大学生,还立下了

“国家白白培养了他5年!”2018年,武警济南支队入职了一个月的大学生,还立下了一等功,然而在拿到这枚奖章的时候,他的母亲却泣不成声。老人颤抖的双手抚过奖章上的军徽,泪水砸在冰冷的金属上。 2013 年的夏天,山东莒南的红土地上走出个阳光大男孩。王成龙拿着武警工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背着简单的行囊踏入军校大门,这一去,就是整整 5 年。军校的日子苦得扎实,每天的训练强度能把新兵磨得掉层皮,可他从没喊过累。 天不亮就爬起来跑 5 公里,器械训练磨破手掌也只是简单包扎继续练,晚上熄灯后还抱着《特战专业训练教材》啃到深夜,那本书后来被翻得页脚卷边,写满密密麻麻的笔记。 旁人眼里枯燥的军旅生活,他过得有声有色。5 年里他的训练成绩从没掉过队,还两度拿下全国数学竞赛二等奖,毕业时以综合评定第一名的成绩获评 “优秀毕业学员”,顺手摘了枚个人三等功奖章。有人问他累不累,他笑着说 “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这话不是空话,他心里早有了方向。 2018 年 8 月,新毕业干部集训队里,中队长夏中明第一次见到王成龙。这小伙子主动迎上来,眼神亮得很:“首长,我想去特战中队。” 夏中明故意逗他,说特战中队训练苦、任务险,他想都没想就接话:“那是离战场最近的地方,我不怕。” 凭着过硬的素质,他顺利入选,支队长张昌伟提起他就竖大拇指:“不惧艰险,是条汉子。” 入职后的日子里,王成龙把 “从零学起” 刻在了心上。他缠上有维和经验的上士朱随军请教,小本子上记满了 “中队传统”“训练组织技巧” 这类问题。战士们记得,这个新来的小队长总站在训练排头,动作不标准就反复练,直到和老兵们看齐;谁有困难他都主动搭把手,谭启胜还跟他约好 “走不动就互相拉着”。短短一个月,这张新面孔就成了大家信得过的兄弟。 9 月 12 日凌晨 4 点,“魔鬼周” 极限训练的徒步行军正在进行。夜色像墨一样浓,30 多米长的队伍在公路旁行进,王成龙走在左后方,还特意通过对讲机提醒运兵车驾驶员徐莲伟 “注意安全”。没人料到,危险正在逼近。 一辆重型货车连续超车后突然失控,朝着队伍直冲过来。千钧一发之际,王成龙的吼声划破夜空:“散开!” 话音未落,他一把推开身边的战友曲鸿健。队伍瞬间向右侧散开,可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躲闪,被货车撞倒后卷入车轮,又被推行了 6 米远。 夏中明冲过去,和战友们一起把王成龙从车底拖出来。担架上的年轻人没了回应,救护车呼啸而去,整个中队彻夜未眠,所有人都在祈祷那个总爱笑的小队长能平安回来。可噩耗还是来了,曲鸿健瘫坐在地上痛哭:“他把我推开,自己却没了……” 11 月 6 日,武警山东总队的表彰大会上,一等功奖章被郑重授予王成龙的家属。管修梅接过奖章时,手指都在颤抖,这枚象征荣誉的勋章,成了她与儿子最后的念想。两个月后,鲁东南革命烈士陵园里,2000 多人顶风冒雪送英雄最后一程,网络上 3 亿多次的点击量,都是对这个 23 岁青年的敬意。 王成龙走了,但他的床铺还保持着整齐的豆腐块,每晚点名时,“王成龙” 的名字响起,全体官兵都会齐声答 “到”。支队史馆里,他的日记、文稿被精心陈列,一尊雕像静静矗立,成了新兵们的精神坐标。管修梅常来这里,摩挲着雕像的脸庞哭一场,转身又对战士们哽咽道:“好好训练,别难过。” 那年冬天的 “魔鬼周” 训练,特战中队官兵对着雕像宣誓,在零下十几度的黄河故道完成反恐演练。年终考核时,他们在 10 多个课目中取得佳绩,被评为 “基层建设先进中队”。这些成绩,或许就是对 “国家培养 5 年” 最好的回应,王成龙把精神留在了队伍里,这 5 年的锤炼,早已化作永不褪色的忠诚。 如今再想起那枚奖章,想起管修梅的泪水,才懂 “白白培养” 四个字里的深情。国家用 5 年时光雕琢出一名好军人,他用生命践行了使命,这份传承从来不是浪费,而是英雄精神最鲜活的延续。就像网友说的,他化作了一颗 “英雄星”,永远照亮着强军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