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杨尚奎遗孀水静要去美国,李先念得知后,立马下令:“查查领事馆发证的人是谁。”此前,李先念是水静的老战友了,现在形势不同以往,他担心这位老战友去了美国回不来。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原中顾委委员杨尚奎夫人水静逝世,享年92岁) 1988年春寒料峭的北京城,杨尚奎的遗孀水静开始着手准备赴美探亲事宜。 这个消息传到李先念那里时,他立即作出指示: "查查驻洛杉矶领事馆负责发证的人员情况。" 作为水静已故丈夫的老战友,李先念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有着敏锐的判断。 他担心这位老同志的家属在异国他乡可能会遇到不便。 那年春天,北京城里的柳树刚刚吐露新芽。 水静独自居住在南昌的老宅中,每日都要在丈夫的遗像前静坐片刻。 女儿从大洋彼岸寄来的家书成了她最大的精神寄托。 信中详细描述了即将在麻省理工学院举行的学术报告会,字里行间透露着期盼母亲能亲临现场的心愿。 这个看似平常的探亲计划,在当时却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 水静作为已故省委书记的家属,在办理出国手续时遇到了不少周折。 外事部门的审批流程严格而细致,工作人员对这类特殊身份的申请格外慎重。 每次递交材料后都要经历漫长的等待,办公室里的挂钟不紧不慢地走着,仿佛在考验着申请人的耐心。 李先念得知这个情况后,不禁回忆起与杨尚奎共同经历的峥嵘岁月。 两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结下的革命情谊非同一般,如今老战友已经离世,照顾其遗孀自然成了他分内的事。 虽然当时的国际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但李先念始终保持着对老同志家属的关怀。 他特意邀请水静到杭州小住,一方面让她散心,另一方面也好当面了解具体情况。 西湖的春色正好,垂柳的嫩芽轻拂水面,漾起圈圈涟漪。 在一次散步时,水静不经意间提到赴美探亲遇到的困难。 李先念听后没有立即表态,而是悄悄吩咐秘书详细了解驻洛杉矶领事馆的情况。 当得知领事是经验丰富的马毓真时,他稍稍放心,但仍谨慎地安排了周密的行程计划。 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李先念建议水静随深圳的经贸代表团一同出访。 这样既符合规定,又能确保行程顺利。 这个安排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处事的老练,既遵守规章制度,又照顾到同志情谊。 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样的安排既稳妥又充满人情味,也展现了领导干部处理事务的智慧。 水静抵达美国后,受到了领事馆的热情接待。 女儿见到母亲时激动不已,母女二人相拥而泣。 在学术报告会上,水静看着台上自信从容的女儿,不禁想起丈夫生前的期望。 这次跨越重洋的相聚,不仅圆了母女团圆的心愿,也慰藉了水静对丈夫的思念,成为她晚年生活中一段珍贵的记忆。 回国后,水静专程向李先念致谢。 李先念只是淡淡表示,这是对老战友应尽的关怀。 这份不着痕迹的体贴,正是那个特殊年代革命情谊的体现。 如今时过境迁,但这份情谊依旧温暖着当事人的记忆,也成为那个时代人际关系的一个缩影,见证着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 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出国手续已经简便很多。 但回望那个年代,这种同志间的深厚情谊更显珍贵。 它不仅是个人之间的关怀,更是一种革命传统的延续,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一种对承诺的坚守。 这份情谊穿越时光,至今依然令人动容,成为那个特殊年代的一道温暖印记。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