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低空经济如何“飞”得更稳更实

□胡立彪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有业内人士指出,“十五五”时期是我国低空经济从区域性试点向全国性规模化跃迁的关键时期。低空应用产业将迎来快速普及,广泛渗透至旅游、农业、物流、城市治理、交通与国防等多个领域。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期间,我国低空经济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

低空经济的崛起并非偶然,其背后是技术演进、产业需求与政策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蕴含着巨大的战略价值。低空经济深度融合了先进制造、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技术(5G-A/6G)、新材料等前沿科技,其产业链条长、辐射范围广,从航空器研发制造、飞行运营到保障服务、场景应用,能够有效牵引相关高技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

低空经济是提升社会经济运行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新载体。在物流配送领域,无人机可跨越地形障碍,实现“直线”运输,大幅提升配送效率,尤其在山区、海岛等交通不便地区优势明显;在城市交通领域,UAM(城市空中交通)有望缓解地面交通拥堵,提供新的出行选择;在工农业生产中,无人机植保、电力巡检、安防巡逻等应用已展现出降本增效的巨大潜力。与此同时,低空旅游、航空运动、飞行体验等新兴业态,正不断丰富着文旅消费的供给,为公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和精神享受;应急救援、医疗救护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则直接关乎民生福祉与社会安全。

近些年,我国低空经济加速发展,展现出巨大潜力,但是从“飞起来”到“用起来”仍面临诸多挑战。飞行器本身的电池能量密度、续航时间、载重能力,以及飞控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仍是制约其大规模商用的关键。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攻克,动力、机载等设备还依赖进口。支撑低空飞行的通信、导航、监视(CNS)基础设施网络尚不完善,难以满足高密度、高可靠性飞行的需求。在市场化应用方面,高昂的研发与制造成本导致现阶段低空飞行服务价格不菲,市场竞争力有限。

面向未来,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坚持问题导向,多维度发力。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法规标准体系。突出战略导向,谋划编制低空经济发展“十五五”相关规划,统筹空域资源配置、产业布局与安全保障。围绕区域特色禀赋,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实施方案。加快制定系统的低空空域管理法律法规,明确低空飞行器技术标准、应用规范与飞行规则,构建全面的低空监管体系。

聚力技术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应集中优势资源,在高性能电池、高可靠飞控、智能感知避障等“卡脖子”环节实现突破。加速推进5G-A/6G、北斗三代、低轨卫星互联网等与低空经济的深度融合,构建高可靠、低时延、广覆盖的低空智联网。加快通用机场、起降点等建设,完善低空飞行配套服务。强化产学研合作,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提升低空经济自主创新能力。

注重拓展应用场景,激发市场需求活力。优先在物流、巡检、安防、农林等已有基础的B端(企业端)领域做深做实,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审慎稳妥地推进载人运输、低空旅游等C端(消费端)应用试点。鼓励“低空经济﹢”融合创新,与文旅、医疗、应急、城市管理等领域结合,催生新业态。加强公众科普,增进社会理解,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低空经济的画卷已徐徐展开,其发展绝非一蹴而就,将是一个长期迭代、不断演进的过程。它考验着我们的战略定力、创新智慧和协同精神。唯有正视挑战、锐意改革、稳扎稳打,才能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真正让低空经济飞得更高更远、用得更稳更实,成为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