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柳条边,沙俄扩张背后的隐秘历史! 在16世纪末期,满清统治者占据中原

柳条边,沙俄扩张背后的隐秘历史!

在16世纪末期,满清统治者占据中原后,有感于古代鲜卑、契丹等民族融合进了汉族遭遇。

​为了阻止民族融合,保持满人的血统纯正,同时也是为了保卫大清龙兴之地,耗时半个世纪,修建了西起山海关、北至黑龙江、长达1800公里的“柳条边”隔离墙,总体呈现“人”字型,1米高的土墙上插上柳枝,

​这种墙没什么军事价值,极容易突破,它的作用只是隔离,要是汉人来到到墙另一边,抓到就砍头,以保证柳条边以外都是满人土地,将来要是汉地有变就逃回东北,防止汉人东山再起。

​从格局来看,山海关那段是防范汉人,北边那段是防范蒙古人,东边那段是防范朝鲜人。满清统治者不信任任何其他民族,也无意与其他民族融合。

​从历史来看,柳条边并没能发挥它的作用,尽管满人拥有辽阔土地,但是人口始终上不去,导致大片荒芜。​到了19世纪60年代,由于人口少,沙俄侵吞外东北毫无压力,宁古塔也才2万满族人,很快就被沙俄屠光。

眼见将失去中国东北,​满清不得已废除了柳条边政策,允许汉人移民,在大量移民的充斥下,才保住了东北,后来经历了日俄战争有没有真正的丢失。

评论列表

求道
求道 2
2025-11-04 11:49
1. 修建时间与主体:柳条边并非“16世纪末期满清占据中原后”修建,而是始于顺治年间(17世纪中期) ,完善于康熙、乾隆朝,并非“耗时半个世纪”,且是清朝前期对东北边疆的管理措施,而非“占据中原后”的应急之举。 2. 修建目的≠阻止民族融合:清朝修建柳条边的核心目的是管控东北的土地开发、资源利用(如人参、皮毛)和边疆秩序,并非“保持满人血统纯正”。东北是清朝“龙兴之地”,初期为保护满族传统生产生活区域(如围场、猎场)和生态资源,限制无序开垦,而非“隔离民族”。 3. 功能与处罚≠“抓到就砍头”:柳条边确实有区域管控作用,但并非“隔离墙”——它设有多个“边门”,允许合法往来(如经商、通婚、戍边),仅禁止未经许可的越界开垦、盗猎。处罚虽严厉,但绝非“抓到就砍头”,而是根据情节轻重处以罚款、流放等,史料中无“越界即斩”的普遍规定。 4. 防范对象与格局错误:柳条边的“人”字型布局,核心是划分“禁地”与“民地”,而非“防范汉人、蒙古人、朝鲜人”。东北与蒙古、朝鲜的边界有专门的边防体系(如蒙古盟旗制度、中朝边境条约),柳条边不涉及对蒙古、朝鲜的“防范”;且清朝前期对蒙古采取“满蒙联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