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服务残疾人,更需用心用情

转自:河北日报

服务残疾人,更需用心用情

邢云

“多亏你们上门帮我办证!”前不久,武强县南立车村王某的一句话,说出众多行动不便群众的心声。这句朴素的感谢话语背后,是武强县残联与县医院组成的残疾人评定工作组把服务直接送到群众“家门口”的暖心实践,更是基层工作从“管理”到“服务”理念转变的成效。

残疾人评定需要申请人自行前往指定机构,这对有些行动不便的人来说是个难题。“瘫在床上动不了,孩子在外打工,老伴又不识字,去县城办评定手续想都不敢想。”王某的话,道出特殊群体的实际需要。聚焦类似需求,武强县推出上门开展残疾人评定的创新服务。

服务下沉一小步,民生改善一大步。武强县做法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是简单地把服务地点从县城搬到乡村,而是构建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从前期摸排各村行动不便群众,到逐户制定个性化服务计划;从带着医护团队深入农家,到现场评估、讲解政策;从协助填写材料,到后续专人跟进证件办理——这种“服务找群众”的模式,彻底改变了以前“群众找服务”情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残疾人评定过程中“拉家常式询问病史”“大白话讲解标准”等细节,让原本程序化的评定流程充满温情。医护人员俯下身子的那一刻,不仅是在进行专业检查,更是与群众心贴心地交流;政策讲解从“纸上”到“嘴上”的转化,让惠残助残政策易懂易记,给了群众实实在在的帮助。

目前,武强县上门办理残疾人评定服务已覆盖全县22个村(社区),为29名群众完成评残。数字虽不算大,但意义非凡。它标志着基层服务方式的根本转变,体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落实。这“最后一公里”的打通,正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最直接的来源。

真正的服务创新,不在于口号多么响亮,而在于是否用心用情,能否精准对接群众最迫切的需求;不在于投入多少资源,而在于能否把资源用在刀刃上。当服务窗口从机关大院搬到群众身边,让特殊群体感受到社会的温度与关怀时,这是服务理念的转变,也是推动形成更融洽干群关系的有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