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报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评论员韩亚聪
日前,重庆一高校学生通过校园账号匿名发文,用“刻薄”“没礼貌”“媚男”等字眼直指法学院一位教师;随后,该教师以“拿出证据,否则起诉”强硬回应。这场师生摩擦的后续走向尚未定论,但可以明确的是:表达自由的底线从来是尊重事实、尊重人格,让师生走出“非制度化对抗”,需要不断强化校园沟通渠道。
现实中,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不满并非个例。学生当然有表达不满的权利,但前提是有理有节,如果上升到人身攻击,不仅失了体面,也可能触碰法律红线。当主观贬损性词汇脱离具体场景支撑,就已从情绪表达滑向名誉侵权的边缘。值得关注的是,学生没有选择向学校相关部门反馈,而是通过匿名账号公开控诉。公开信息显示,该高校并非没有设立校园纠纷调解机制,面对此次“失灵”更应自问:学校搭建的沟通渠道是否足够安全、高效,为何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在网络讨论中,也有人认为教师的回应略显过激,但面对可能失实的尖锐指控,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名誉与权利的自由。最后无论是和解还是起诉,这起纠纷都是一堂鲜活生动的法制教育课。
同样,纠纷发生后,教师直接选择法律途径维权,而非优先通过校内调解机制化解矛盾,背后或许藏着对校内渠道的不敏感、不信任。这也提醒学校,必须尽快补齐校园纠纷解决机制的短板,避免矛盾升级为公共事件。
当情绪裹挟取代理性沟通,法律就是最后的“矫正器”。但我们不愿看到师生关系沦为法庭上的原告被告,更不愿看到本可通过沟通化解的矛盾,最终走向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