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秋日的洪泽湖畔,79亩杨树林郁郁葱葱,在风中摇曳。日前,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苏采访团走进宿迁市泗洪县,在这里触摸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鲜活脉动。
“我们不强求企业购买绿票,体现的是生态为民、自愿原则。”泗洪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尹兆楠坦言。作为全国首创的“土地+森林”资源资产组合出让机制,泗洪绿票,试图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一条可循环的生态补偿新路。
何为绿票?在建设用地出让中,若开发导致生态产品价值减少,竞得人须购买甲类绿票,作为森林资源预期收益权凭证。若生态价值不降反升,政府则授予乙类绿票,未来可折抵交易。尹兆楠解释:“它像一种‘生态期权’,让补偿有价、增值可期。”
这一创新机制,让“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导向落到实处,让看不见的生态权益变成摸得着的真金白银。
在生态产品交易平台,记者看到绿票交易的清晰台账:截至2025年10月底,累计完成7笔交易,涉及143.63万枚绿票,其中甲类绿票引入资金130.19万元,乙类绿票授予13.44万枚。
企业成为这场创新实践的重要参与者。泗洪云翼(福麟)项目相关负责人叶海龙站在林间回忆,去年企业拍下一块从农田转为商住用途的土地,自愿购买了21.9万枚绿票,还因提升区域绿化率获赠4.9万枚乙类绿票。“虽然收益慢,但对企业绿色发展有益。”他表示,这是长远投资,不能只看眼前。
绿票的生命力在于闭环运作。交易资金全部用于新增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形成“投入-建设-收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两年后可退出,受让方获本金加收益的80%,运营主体和村集体各获10%。”尹兆楠解释,国有林场的专业管护让林木保值增值有保障,而三方金融支持和林木固碳价值保险,更降低了投资风险。目前,当地已完成3个小班的不动产权(林权)证登记,让生态权益有了法律保障。
在林场另一侧,几年前种下的杨树已郁郁葱葱。工作人员指着一片新绿说:“每一年新增的绿票,就用当年的林子,绝不用存量。”动态更新、实时绑定,让绿票始终与真实的生态增量挂钩。
泗洪作为国家首批“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其推出的绿票是一种凭证,也是推动“两山”转化的重要支点。绿票不仅破解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难、交易难的问题,更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参与的生态保护格局。
在洪泽湖的粼粼波光与林场的层层绿意中,泗洪正用实践证明: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发展优势,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