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法治日报
□本报记者马利民□本报通讯员谷才霞一扇玻璃门,隔开了办公区的忙碌与接待室的宁静;一项工作办法,连起了行政复议的“刚”与调解的“柔”。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复调对接改革试点工作正在悄悄改变行政争议化解的轨迹。所谓复调对接,即行政复议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有机衔接联动。它源于新时代“枫桥经验”,旨在改变以往行政复议主要依靠书面审理、程序性裁决的方式,将调解贯穿于行政复议全过程,推动行政争议得到实质化解。郫都区司法局作为试点单位,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通过创新建立“三级调解”模式,构建行政争议多元化解体系,已在复议立案前和办理中成功调解行政争议92件,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开门调解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来到郫都区行政争议化解中心调解室看到,工作人员轻声细语地引导当事人,群众仿佛置身于一间温馨的会客厅,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政务办公场所。工作台上的《行政争议化解中心工作办法》引起记者注意,仔细翻看,这不是一本冰冷的制度汇编,而是一套有温度的操作指南,14条具体规定清晰勾勒出复调对接的运行框架:案件怎么受理、调解如何启动、部门怎样协作,每一环都丝丝入扣。“过去行政复议多是‘关门审理’,现在我们是‘开门调解’。”郫都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这种转变源于一场深刻的制度重构——法院、检察院、司法局、行政执法机关携手成立行政争议化解中心,构建起“专业+多元”的调解矩阵。如今在郫都,37个行政执法部门、7个街道、3个乡镇全部被纳入这个调解网络,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司法行政牵头、法院指导、多部门协同的共建格局已然形成。从区法律顾问律师团队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从优秀人民调解员到资深律师,50余名特邀调解员组成两支专业团队,为复杂行政争议化解提供智力与专业支撑。
精准分流
2024年9月,郫都区司法局接到一起特殊的行政复议案件。保安老张受聘于某劳务公司,被派驻某小区工作。一天在与同事完成交班后,老张回到距岗亭仅百米的家中准备午餐,不幸突发疾病离世。其家属向区人社局申请工伤认定。人社部门经初步调查认为,老张事发时既非处于工作时间,也不在工作岗位,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认定条件,作出不予认定工伤的决定。家属对此不服,遂提起行政复议。郫都区司法局迅速启动联动程序,与人社局、用工单位、法律专家组成专案工作组。通过“移前审查”,工作组认为,老张作为小区保安,实行轮班制,其工作岗位具有连续性和延伸性特点,家中用餐实为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必要环节,可视作工作状态的合理延伸。经“按单分派”,该案被确定为“重大复杂案件”,启动“一案一专班”的调解模式。专班多次组织案情研判会,邀请劳动法领域专家参与论证,最终促成各方达成共识:老张的情况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中“视同工伤”的有关规定。人社局采纳专班意见,重新作出决定,认定老张为工伤。这起案件的成功化解,不仅让老张家属依法获得了工伤保险待遇,更体现了复调对接机制在解决行政争议中的实际成效。据了解,郫都区创新建立“三级调解”运行模式,即简单案件行政机关自行调解;一般案件由行政复议机构委派特邀调解员调解;重大复杂案件采用“一案一专班”模式攻坚。自试点以来,郫都区在行政复议立案前成功调解行政争议55件、案件办理中成功调解37件。
多元联动
郫都区行政争议化解中心档案室里,记者看到一本特殊名册——覆盖全区16家行政机关的调解联络员库。每个名字后面不仅标注着联系方式,还备注了其专业领域和调解特长。这个名册是复调对接的“神经网络”。通过线下定期联络员碰头会、线上联络工作群,各部门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工作高效衔接。考核指挥棒也在悄然转向。郫都区将行政机关参与争议化解情况、复议诉讼纠错率等纳入依法治区考核体系,通过“负向指标+渎职追责”方式压实责任。同时,定期开展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组织行政机关负责人旁听庭审、邀请行政复议办案人员开展“错案讲评”,推动前端依法行政水平提升。郫都区建立“调监结合”机制,对于调解中发现的行政机关行政行为违法,立即发送《自动纠错建议函》;针对违法共性问题,制发行政复议意见书。试点期间,已就执法程序不规范、法律适用错误等问题发送建议函16份、意见书5份。如今,“复调对接”在郫都区已不再是陌生的专业术语,而是实质化解行政争议的有效路径。一扇门背后,刚性的法律条文与柔性的调解艺术正在完美结合;一本名册中,分散的行政资源正在聚合成解决群众诉求的强大合力。郫都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郫都区将持续深化复调对接工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努力为行政争议多元化解贡献更多“郫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