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十四五”期间沈阳都市圈向“新”而行格局重塑

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从沈阳驶出,一路向西,将“沈阳制造”运往亚欧大陆;一条条断头路相继打通,沈抚城际公交往来穿梭,都市圈“一小时通勤圈”加速形成;鞍钢集团与中国商飞共建联合创新中心,都市圈产业链在协同中迈向高端……“十四五”以来,一幅区域协调发展的壮阔画卷正在沈阳都市圈徐徐展开。

收官在即,回望这不平凡的五年,沈阳乃至整个辽宁的区域发展格局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省委、省政府作出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沈阳都市圈作为核心增长极,其建设发展成效,直接关系到区域协调发展的成色。数据显示,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由2021年的1.3万亿元,提高至2024年的1.56万亿元,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辽宁、东北地区比重由2021年的47.2%、23.4%,分别提高至2024年的47.8%、24.6%。这些宏观数据的背后,是发展动能从单一城市的“单打独斗”向都市圈“集团作战”的战略转变,是区域经济格局在优化整合中释放出的巨大协同效应。

优化在规划共绘的“顶层设计”

在区域经济学中,有效的协调机制和统一的规划体系是破除行政壁垒、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的前提。沈阳都市圈的实践,正是这一理论的生动诠释。“十四五”以来,都市圈着力构建“1+1+N”的规划体系,以《沈阳都市圈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各领域专项规划为支撑,建立了从五年规划到年度计划的推进落实体系。尤为关键的是,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的四级工作机制高效运转,书记市长联席会议、各领域专业委员会会议召开百余次,确保了蓝图的一绘到底。2023年,《沈阳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复,成为东北首个国家级都市圈,标志着其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区域格局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优化在要素流动的“畅通无阻”

根据“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区域一体化的直接效果是促进商品与要素的自由流动,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升整体效率。沈阳都市圈将“交通共联”作为先手棋,“轨道上的都市圈”初具规模:哈大、京沈等高铁干线纵横交错,沈白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抚顺迈入高铁时代;全国首条沈抚有轨电车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日均服务1.5万人通勤。公路网络持续加密,多条市界“断头路”“瓶颈路”被打通,11条沈抚公交线路让“双城记”变为“同城记”。更深层次的优化体现在综合交通枢纽的一体衔接上,以沈阳国际陆港、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桃仙机场二跑道等为支点,一个协调联动、高效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为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的顺畅流动提供了物理保障。

优化在产业协同的“聚链成势”

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业能级。沈阳都市圈的产业协作,深刻体现了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原理,通过强化分工协作与功能互补,实现了“1+1>2”的聚合效应。都市圈内部,一幅“研发在沈阳、转化在都市圈”的产业新版图清晰可见。围绕汽车及零部件、航空制造等12条重点产业链,建立起“圈长制”“链长制”,沈飞、鞍钢、沈鼓等“链主”企业牵引发力,龙头企业都市圈内平均配套率达到45%以上。产业园区合作遍地开花:中德产业园鞍山协同园、沈本生物医药产业园、跨区域氢能合作……铁岭甚至在沈阳铁西区设立创新孵化中心。五年来,共同推进实施重大协同项目132个,计划总投资2700亿元,产业协同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新质生产力在协同共进中加速成长。

优化在治理创新的“同圈同标”

区域一体化的最高层次是规则与治理的统一,即实现“制度型开放”。沈阳都市圈在社会共治领域的探索,正是为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无感”的跨区域生活与营商体验。协同立法破冰,《关于促进旅游协同发展的决定》成为全国首部都市圈旅游领域立法。政务服务一体化成效显著,累计完成社保、医保等跨域通办事项245项,实现“同圈同标准”。在全国都市圈率先建立公积金异地提取制度,办理“账户异地转移”等业务38.26万笔,发放都市圈内异地贷款2323笔。信用一体化平台、应急救援一体化合作框架等相继建立,从日常民生到公共安全,都市圈的“软连接”日益紧密,一个休戚与共的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正在形成。

迈向更加协调的未来

“十四五”征程即将收官,沈阳都市圈的建设成果是沈阳乃至辽宁区域发展格局系统性重塑的集中体现。从规划“一张图”到交通“一张网”,从产业“一条链”到治理“一个标”,都市圈通过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构建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数据无言,却最为有力:经济总量的攀升、比重的提高、配套率的提升、通办事项的增长,诉说着格局优化带来的深刻变革。向“新”而行,不仅指向新质生产力,也指向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以“质”致远,不仅是产业发展的质效,更是区域整体竞争力的质的飞跃。这条以都市圈为引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已在辽沈大地铺展得愈发宽广,正通向一个发展更平衡、联系更紧密、动力更强劲的未来。

沈阳发布、沈报全媒体记者:黄超图片据沈阳发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