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元茹
11月3日,由中国贸促会、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银行主办的中拉企业家高峰会—中拉智能装备制造专题对话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近200位大咖共聚一堂,就智能装备中拉合作创新发展进行交流探讨,共谋发展新未来。
“我们今天济济一堂,不单是为了各自陈述,更是为了碰撞思想,寻找交集,激发共创。”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原巡视员、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执行会长景晓波作为话题引导人,用这段话为整场对话定下了基调,这不只是一场关于机器、标准和合同的会议,更是一场穿透文化和技术隔阂、找到深入融合路径的对话。

本次对话设置两大核心议题:一是中国与拉美在高端智能装备技术标准对接中的路径与挑战;二是中国智能装备在拉美市场的可持续拓展战略。与会嘉宾从产业实践、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等多个维度,分享最前沿思考,提出最务实建议。
首轮对话中,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贾连辉结合盾构机出口巴西的实战经验,分享了非标产品在拉美国家的突破,他提到中铁装备在巴西圣保罗的项目创下日掘进33米的世界纪录,成为中国高端装备走向拉美的生动注脚。

说到关于技术标准的挑战,中创智领(郑州)工业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永强给出了更具体的解决方案,“采取“模块化”技术思想。通用的技术标准做通用底座,有差异的部分用定制模块,像搭积木一样组合,满足一国一策的需求。”
在对话中能感受到,拉美是非常希望能够看到中国智能装备产业进入拉美的,但也的确看到了一些挑战。通过深入交流,让大家对中拉智能装备技术标准对接的现实挑战与合作的路径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知。中拉的合作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对接,也有文化层面和企业社会责任层面的合作。“20年前巴西企业想要中国生产的某种设备,因为中国的设备价格更低,而现在是因为中国的设备和解决方案更好,哪怕中国的这些东西价格是更高的。”巴西商业领袖组织—中国区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李嘉诺敏锐地指出拉美企业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种认知转变的背后,是中国企业在拉美从“做生意”到“建生态”的转型。

在“可持续拓展合作”这个议题中,我们看到的是共同成长的约定。对话接近尾声时,主持人向景晓波抛出了最后一个问题,中国企业要在拉美实现可持续拓展,最应该牢记的关键词是什么?“融合,或者叫深度融合。”景晓波表示,“只有真正的扎下根来,从走出去到融进去,成为当地发展的自己人,而非过客,才能打开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从巴西代表讲述的备件危机,到中国企业提出的模块化解决方案;从拉美嘉宾强调的社会责任,到中方回应的绿色技术与本地化培训。每一个细节都在传递同一个信号,中拉合作,正在从“买卖关系”升级为“命运共同体的实践”。
会议结束,人群久久不舍散去。嘉宾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继续探讨更深化、更具体的合作可能,大家交换的不仅是名片,更是中拉智能装备合作的深厚期待与坚定信心。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这场对话会,不仅为智能装备领域的合作绘制了蓝图,更让世界看到,在全球化遭遇逆风的今天,中拉正以开放、智慧与包容,携手走向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