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多家未上市企业背后现险资身影,保险私募股权基金抢占机器人赛道

华夏时报记者胡金华上海报道

具身机器人赛道有多火,从险资纷纷扎堆拟上市机器人企业中可见一斑。

随着市场上耳熟能详的诸如深度求索、游戏科学、群核科技、宇树科技、强脑科技、云深处科技冲刺上市,其背后也出现了险资的身影。其中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背后的险资数量至少达到38家;有27家险资以参股私募股权基金形式间接投资宇树科技、25家险资间接投资了云深处科技,成为这两家企业二级至四级股东。

“目前国内从头部保险巨头到符合资质的中小险企,都成立了私募股权基金或以有限合伙人(LP)形式参与国家和地方级的产业投资基金,总体规模超过了千亿元,尤其是头部保险集团,自身的私募股权基金规模都达到百亿级别,投向上肯定是人工智能及半导体芯片产业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尤其在机器人赛道中知名度极高的企业中早早布局。”上海一家大型保险资管机构负责投研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坦言。

险资扎推机器人赛道

值得关注的是,参与机器人赛道的投资,保险资金身份更多显示为二级乃至四级股东,并非以一级市场直投形式出现。

“通过参与政府国资主导基金等方式,代表着险资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投资领域主要路径。比如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旗下的多只子基金投向了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而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出资方中有中国人寿、人保寿险、人保财险、人保健康等央企系保险资金。”长三角地区一级市场私募股权机构合伙人张云雷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据悉,前述六大机器人企业中,有14家保险机构是宇树科技和云深处科技的股东,具体包括大都会人寿、东吴人寿、复星保德信人寿、人保财险、人保寿险、人保健康、太保寿险、太保私募基金、泰康人寿、英大人寿、友邦人寿、中国人寿、中邮保险、紫金保险。

另外,中邮保险也通过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北京股权投资发展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北京京国管股权投资发展中心(有限合伙)等基金的子基金,多次出现在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二级至四级股东列表中;英大人寿投资了国投创合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太保寿险、复星保德信人寿投资了上海科创中心二期私募投资基金;东吴人寿、中保投资、英大人寿、利安人寿、招商信诺人寿投资了苏州工业园区元禾鼎盛股权投资基金;君龙人寿投资了厦门建发长榕贰号股权投资基金;阳光人寿、阳光财险、阳光融汇资本投资的苏州高新阳光汇利股权投资基金;泰康人寿、中意人寿等投资了常州方广三期和四期基金,这些基金都间接投资了头部机器人企业。

而在投资机器人领域,也有如太保长航股权投资基金通过南京经纬创叁号基金、深圳市达晨创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间接投资,成为宇树科技和云深处科技二级股东。

“近年险资正在持续加力股权投资。不过,市场一般认为险资股权投资偏好有成熟稳定回报的项目,对早期科技创新项目投资不多,险资的发力既有加大另类投资提升险资收益率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需要。如果从投资回报角度看,这样的投资方式也可以有效规避一级市场直投的失败风险,这些已投的项目预计能够给险资带来可观的回报。”11月2日,一家中型上市险企资产管理公司高管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

该高管表示,在支持科技创新时,保险资金正积极作为LP,广泛参与市场头部的创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借助专业投资机构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深厚的行业资源,精准“滴灌”那些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小而美”“硬科技”企业,从而弥补保险资管在早期项目挖掘上的不足。

多位保险资管界内人士认为,投资机器人赛道,保险资金有难度也有优势。

“投资难度是好的企业大家都想进入,但是融资份额可能没有那么多,市场上科创企业有特别多,最终能生存下来的终究是十不存一;但是保险资金又具备耐心资本、长期资本的特性,有望成为将金融动能高效转化为科技势能、产业势能的重要力量。保险资金的长久期、稳收益、大体量的核心特质,天然契合科技创新高投入、高回报、长周期的内在需求。”华夏久盈资产总经理王晓辉分析指出。

从上市到非上市广撒网

从当前阶段而言,保险资金在深度支持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能力、机制等方面的挑战。相较于市场顶尖的VC/PE机构,保险资管在部分前沿硬核科技领域的投研能力和早期项目甄别能力仍需持续锤炼。同时传统估值模型和风控模型面对科技企业严重失灵,难以做到精准覆盖与量化。这也使得保险资金着手进行从上市到非上市人工智能企业的广撒网投资。

根据WIND数据,截至三季度末,保险资金加大对A股人工智能、芯片等板块的投资力度,此外也成为内地赴港IPO的半导体、芯片企业的基石投资者。

“成立了私募股权基金,是要投出去的,如果不加大投资力度,资金的沉淀成本也非常大。”前述大型保险资管投研负责人坦言。

事实上,今年以来,私募股权投资市场迎来一波保险资金入场热潮。今年8月,保险业成立两只私募股权大基金,总规模近270亿元。2025年以来已有超过20家保险机构参与股权投资,上百亿规模PE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屡现。

今年8月25日,苏州宽遇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高达224.3亿元,经营范围为以私募基金从事股权投资、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活动。天眼查显示,苏州宽遇股权基金由腾讯关联公司深圳市小薯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腾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和多家保险公司等共同出资设立,阳光人寿出资占比约19.86%,中英人寿出资占比2.23%;同样在8月份,规模100亿元的人保现代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安徽)合伙企业正式成立,中国人保旗下子公司人保财险、人保寿险、人保健康险三家合计出资80亿元。

本报记者根据2024年各类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券商、银行、信托、AMC)的成立或参与私募股权基金的数据了解到,险资累计出资规模超过777亿元,其次是资产管理公司和信托。如果加上今年以来的出资数据,整个保险业私募股权基金的规模已经超过千亿元级别。

在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看来,保险系PE基金投向高度聚焦“国家战略+现金流”。

“新基建、新能源、半导体等硬科技,政策红利和技术壁垒能带来估值跃迁,保险机构做LP的优势在于,一是把保费变成耐心资本,不做短期退出,敢投早中期项目;二是用保单、健康服务等资源为被投企业赋能,把财务投资做成产业协同;三是用保险资金特有的结构化设计(优先劣后、可转债)降低波动,把股权投资做得像类固收。保险系PE基金一般与地方政府、企业有广泛合作,能借助政府政策支持(如地方重点项目资源)、专业机构的投资优势,挖掘优质项目。”卢克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