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府东街》是大众网菏泽打造的时政栏目,论时事,说热点,用别样视角,表达菏泽态度,呈现菏泽之变。
此文是第167篇。
大众网记者刘亚崔智琪菏泽报道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近年来,老年教育备受关注,持续火爆,越来越多老年人结伴走进教室,重拾“背上书包上学堂”的乐趣,让老年生活有了不一样的精彩。
在菏泽,市老年大学已然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开启新生活的方式,大家在这里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拓展新爱好。这里并非“自娱自乐”之地,记者探访发现,这里竟然开设了10大系、53个专业、101个教学班,与社区、医院等社会机构联合举办的活动层出不穷。
一所学校,何以重塑“银发族”晚年生活?如何为老龄化社会赋能?
超越“老有所养”健康老龄化的“赋能”新范式
老年群体需求的升级,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最温暖的注脚。当基本生活与医疗保障得到满足后,精神世界的丰盈便自然成为人生的新课题。他们学习的动力,早已超越了打发时间的浅层目的,而是源于对知识本身的热爱、对社交联结的渴望,以及对“不被时代抛弃”的深切诉求。
在此背景下,菏泽市老年大学推出体验课程、增设通用课程、培塑特色课程、打造精品课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在滋养老年人身心健康、汇聚社会正能量、赋能银发经济发展等多领域、多维度彰显独特价值。如今菏泽市老年大学已经成为老年朋友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精神生活、展现阳光风貌、发挥积极作用的美好家园。
这个十月,菏泽市老年大学的“菏聚银龄泽享安康”敬老月活动,以其五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健康讲座与义诊服务,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温馨的老年关怀图景。从中医养生到睡眠心理,从眼健康到口腔护理,活动的细致与专业,赢得了老年学员的满堂喝彩。
菏泽市老年大学的系列活动,清晰地指向了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健康老龄化。其创新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被动地“治病”,而是主动地“赋能”。
老人们在这里学习,不仅是为了自我愉悦,更是为了积蓄能量,以更健康的身心、更丰富的技能、更积极的心态,回归家庭、社区,甚至以志愿者、传承者等新的社会角色,继续贡献自己的智慧与经验。从“被赡养者”到“价值创造者”的身份转变,是老年群体赢得社会尊重与自我尊严的根本所在。
医养教融合构建支持“终身学习”的老年友好型社会
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巨大,仅靠医疗机构或家庭养老,已难以满足多元化、高品质的老年生活需求。菏泽市老年大学的实践,成功探索了“医养教融合”的落地路径。
老年大学,作为“教”的主阵地,天然聚集了最具活力、最有学习意愿的老年群体。它不再仅仅是琴棋书画的爱好课堂,而是转型为整合社会资源的枢纽平台。
菏泽市老年大学联合五家专业医疗机构的专家团队,通过医师们“秋季养生”“激发人体自愈力”等讲座,传递健康管理的知识与能力。“睡眠与心理”讲座更是将健康范畴从单纯的躯体扩展至精神与心理层面,成为构筑“高质量晚年生活的重要支柱”。
这种“讲座+义诊”的模式,本质上是将专业的医疗资源转化为老年人可理解、可操作的日常实践,赋予他们成为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能力。使得“养”中有“医”,“学”为“健”用,这种融合,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实现了资源的精准投放和需求的有效对接,避免了医疗资源漫无目的的“下沉”,而是让其“精准滴灌”在最需要、也最懂得利用它的群体中。
“银发群体”的精神共富破解老龄化困局的精准切口
据了解,菏泽市老年大学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历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与相互促进,开设了中医养生、八段锦、茶艺、古筝、古琴等传统文化课程,打造“牡丹公益大讲堂”“孔子学堂”老年教育文化品牌,将地方历史文化中的红色基因、先贤精神、时代成就转化为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等方式,菏泽市老年大学从课程供给、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管理服务等方面多维突破,让更多老年人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高质量服务,学校已成为老年朋友培养兴趣、丰富生活、展现风貌、发挥作用的温馨家园。
更深一层看,多种形式活动、课程的开展,正在悄然改变着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叙事方式。它没有将老年人描绘成需要被同情和救济的群体,而是将其视为有着明确健康需求、积极追求生活品质的生命主体。
在这些老人看来,在老年大学的学习让他们活得越来越年轻,也能紧跟上时代的潮流了。
当长者们背着书包上学堂的背影成为城市日常的风景,我们所见证的,是从“老有所养”的物质保障,到“老有所学”的精神追求,再到“老有所为”的价值实现,这理应成为所有城市在规划银发事业时的共同追求。